而假如一家逃跑了,他们家的税收就会归属于他家亲戚,亲戚如果也受不住了也就接着逃跑了。
就这样,一来二去,就造成了所谓的“流民潮”。
刘据知道汉武帝时期为了能够解决财政的问题,在桑弘羊的辅佐之下进行了一套改革,虽然说度过了财政的危机,但是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桑弘羊提出的集天下国营之财补贴军备,可这对百姓来说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优惠。
所以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也是出现了天下困顿盗贼四起的情况,所以不得已汉武帝都要《罪己诏》,以此来请求得到整改的机会,也正是这时候让百姓能够得以喘息,没有造成大动荡。
但现在便宜父皇还没有下《罪己诏》,桑弘羊还没有做出财政改革,那么现在就是我刘据开始抢人的时候到了。
“李为,太子府里还有多少粮食和金银?”
“太子殿下,府里还有白鹿币张,半两、三铢、五铢钱统万贯。”
这里又是刘据的盲区了,刘据不得不查一下原主的记忆。
汉朝时期铜钱有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
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
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
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
汉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
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
由于私铸的钱币越来越多,市场上各种钱币杂用,很不统一。
老百姓用钱,在郡县之间就有所不同,有的因用轻钱,一百个钱还要贴补上若干。私铸的钱币偷工减料是不足为奇的。
有一种钱,轻小得象榆树的果实榆荚[jiá颊]一样,而中间的方孔又特别大,不小心就碎成四爿[pá盘];它的重量只有二铢多,竟在上面还铸明半两。
但这个时候钱还是有一定购买能力的,汉简里记载“小奴二人”只值万文,“牛车二辆”只值4文,“田五十亩”也不过值文,这是边远地区的物价。
长安一带价格最高,一石粮食价格不过文,《汉书》记载,名将李广的哥哥、汉武帝时代曾当过丞相的李蔡,私下盗卖了京郊阳陵墓葬土地三顷,总地价也才4万文—即一张白鹿币的标价。
这个白鹿币就是一个荒唐的产物。
一亩这种当时“顶级墓地”,价格也就文上下,而同时代的文献显示,“一类地区”顶级农地的价格,一亩也不过文,一张白鹿皮,居然堪比多亩最好的农田。
可想而知,如此“大面值钞票”拿出来发行,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接盘”,如此大的“面额”,又如何能在市面上流通?汉武帝君臣千算万算,唯独漏算了“市场用不起”这一道,只得“强买强卖”,规定诸侯朝觐必须进贡白鹿币,也就是说,他先把白鹿币按4万文一张的价格卖给诸侯,再让这些诸侯把白鹿币原物奉还,等于白讹人家一大笔钱。
可这诸侯的数量,怕还比不过上林苑中白鹿的数量多。这些白鹿币又不断在皇帝和诸侯间循环打转,“鹿皮积压”问题,是无论如何无解的了。
李为禀报的太子府财产可以养活多少流民,刘据大致的估算了一下,应该五万人不在话下,如果可以通过手段把白鹿币换算出去,养活十万流民,刘据也是有信心的。
这个时代什么最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原主要是有一支精兵悍将在手,直接就可以学着李二,来一场华丽丽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