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何不早说(2 / 2)

“陛下!”诸葛亮笑容满面的道:“您说吧,接下来需要老臣做些什么,老臣万死不辞。”

复兴汉室,恢复中原,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夙愿,如今大汉局势一片大好,现在又知道皇帝的奇遇,他自然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大汉一统天下的时候。

刘禅就等诸葛亮的这句话,不过却并未先做安排,反而故意问道:“相父,以您之见,我大汉现在可有症疾难患?”

“???”

诸葛亮愣住了,他并未想这个问题,至少这会儿他没有想。

今天听了刘禅的这番神奇故事,他只想着通过他的努力,再加上天子的先进知识,然后厉兵秣马,最后带领汉军挥师中原。

“政体!”刘禅脱口而出。

“???”诸葛亮又是一愣,他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个,于是追问道:“请陛下明示!~”

刘禅顿了顿,叹息一声道:“我大汉现在实力在魏吴两国之上,但是内在症疾依然明显。”

“与魏吴相同,我大汉现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

“嗯!”诸葛亮点头。

“根据朕在未来看过的史料;”刘禅道:“历史上,最后结束三国纷争的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司马炎建立了东晋,但是东晋却并未维系多久,先是八王之乱,然后又是五胡乱华,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而这些,却也与世家大族实力太强有关。”刘禅确定的道。

虽然刘禅不是史学家,对于历史也是看资料,听人讲述了解,但是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还是了解了一些。

晋朝的快速衰退,就是与世家大族强势有关,这些年其实刘禅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

“现在必须开始改变,慢慢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如何削弱?”诸葛亮问道。

对于世家大族的威胁,诸葛亮自然也是知道的,当然,他本身也是世家大族,他就是出自琅邪葛氏。

但现在不同,他是大汉王朝的丞相,他的夙愿是兴复汉室。

而这些世家大族,却是潜在的威胁。

“提高底层百姓的地位!”刘禅说道:“朝廷增加底层百姓的势力,让他们获得上升的通道,久而久之,世家大族的势力自然就会被削弱。”

“科举?”诸葛亮愣了一下问道。

“正是!”刘禅点头道:“根据朕看过的史料,后世解决世家大族隐患,也是通过科举制度,逐渐稀释掉了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响力。”

刘禅说完这话,诸葛亮沉思良久,关于科举的事情,早在数年之前刘禅就提出来过,后来徐庶也认可这个政策,他也觉得大汉需要削弱氏族的势力。

只是防止氏族反弹,经过商议,他们决定缓步推行,并未一蹴而就。

半晌之后,诸葛亮眉头舒展,淡淡的说道:“那就依照陛下之意,提前开始科举制度,完善朝廷体制。”

既然几百年的君王,选择用科举制度削弱氏族,而且效果也非常的明显,那大汉为何不提前采取呢?

“多谢相父!”刘禅点头道谢。

...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五月八日。

长安——

这段时间,长安十分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不断涌入长安城。

他们到长安的目的,只有一个。

科考——

这是去年朝廷就已经定下的事情,今年大汉王王朝要举办第一届科举考试,任何愿意为大汉王朝效力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次科举考试。

至于科举考试会如何考,他们并不知道,但是朝廷已经明示天下,一旦通过科举考试,朝廷就会委以官职。

大汉王朝说话还是算话的,因为在此之前,大汉每三年就会举办一次武举考试,通过武举考核的人,就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将军。

现在大汉的军中,就有不少将领是通过武举当上将军的。

要是换作以前,你想要当将军,要么你家在军中有人,通过推荐,朝廷委任你当一个小校,然后通过军功,逐步晋升。

现在不同了,只有你有能力,可以去参加武举考核,就能成为将领,每一届的武举前三,都会被皇帝钦点为校尉。

校尉虽然算不上顶层将军,但也是中层将领。

因为这个武举制度,让大汉增加了不少实力不错的武将,比如第一届武举榜眼田牧田厚义,就是通过武举考试被封为护军校尉,然后进入大汉军中效力。

经过这几年大汉不断的南征北战,在晋中之战结束之后,田牧已经晋升到了偏将军。

科举——

不用琢磨,这自然是与武举相同的,只是科举是文人的考试,所以当朝廷的诏令下发不久,全国各地的学子,就开始准备,等着此番的科考。

...

晌午刚过。

御史大夫徐庶,走进宣室殿。

“微臣参见陛下!”

“徐爱卿免礼!”刘禅微微抬手,等到徐庶坐下之后,刘禅才问道:“怎么样,有多少人参加科考?”

科举考试,这是大汉第一次举办,虽然此前武举考试,经过十来年的举办,现在已经逐渐规范。

但是,科举可是头一回。

而且,这次科举考试,相比起武举,还是有些不同。

首先就是,武举考试,先得通过县试,郡试,然后是京试,最后是殿试。

通过层层选拔,最后进入殿试,才算是成功。

其实科举也可以如此,只是眼下的大汉,能够参加科考的人,其实还是以氏族子弟为主,虽然刘禅前两年就让张绍,在蜀中开办了不少的官办书院。

但是,这些书院的孩子,这才读书两三年,让他们现在参加科考,该如何考?

而且他们很多人年龄还太小,按照入学最小年龄六岁来算,书院到今年也才推行三年。

也就是说,年龄最小的书院学子,现在才九岁。

九岁的孩童参加科考?

闹呢?

原本刘禅是打算再等几年,等这批孩子年龄再大一些,然后才开始举行科举考试。

但是,就是眼前这个老头,徐庶。

去年天花病疫结束时,徐庶就提出要举办科考,理由是大汉现在疆域扩大了,需要一些人才去管理这些郡县。

后来他也私下对刘禅讲过原因。

科举是为了让平民百姓,通过科考逐渐进入官场,从而逐渐稀释朝廷的世家大族势力。

但是,如果等到那帮孩子可以参考时,一定意义上,会压缩世家大族的利益,倒不如先举办几届,让这些世家子弟先尝尝甜头,然后等到那些平民子弟成年后,这些通过科考进入朝廷的氏族子弟,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科举。

徐庶啊,徐庶,就是老谋深算。

“回陛下!”徐庶满意的道:“今年是我大汉的第一届科举,虽然报名参考的人数并不多,一共只有八百六十五人。”

“八百多人?”刘禅闻言抢话说道:“不少了,朕原以为第一次参加科举的人数,不会超过五百人。”

徐庶本来有些担心的,想着八百多人参考,皇帝会不会失落,可不想刘禅不但没有失落,反而还有些兴奋。

这让徐庶长舒一口气,而这时刘禅又问道:“考生们可都已经来到长安?何时开考?”

......

......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 嫡女重归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