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2 / 2)

这些移民都是北方人,在耕种方面与南方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村正与官府派下来的有经验的农业技术员进行耕种指导。

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所有移民先将官府发放的稻种在小地里进行育苗,在等待育苗的过程中开始栽种桑苗。桑苗栽种完之后便开始进行水田的平地、打畦埂引水灌田。

这一切都做完之后,秧苗也已经长高,便开始了插秧。正应了诗中所说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紧接着又要种植棉花,以及玉米、番薯、大豆等各种的杂粮。这些东西是农作物是农人在桑麻之外的又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这些北方的移民,哪里见过如此一样接着一样的劳作,与北方相比,南方的种植要比北方繁琐的多,受的苦多,获得收益也就比北方更多一些,这也是江南比北方富庶的原因之一。

贫苦百姓家的女人干的活一点儿不比男人少,移民百姓干农活的时候都是全家一起出动,就是孩童也要帮着爹娘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北方有句俗话叫‘孩子不吃十年闲饭’,半大孩子也能顶得上半个劳力,可是让移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移民们开始稳定生活之后,村正开始要求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儿童都必须到学堂读书,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全凭自愿。

移民们不乐意了,让家里男娃读书还能说得过去,怎么女娃也要去读书,这女娃读书有什么用,读多少书,不还是要去嫁人,嫁到了别人家就成了别人家的人。

然而不管移民是否愿意,所有的孩子都要去读书,谁家的父母若是不让自家的孩子读书,直接抽回分给的土地,打入劳改营。

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移民们,只能强忍着不满将孩子送到了两个移民村中间的学堂。两个小儿女被送进学堂,这让本就对南方的耕作不太熟悉的王富贵两口子更加的忙碌。

没有了孩子的帮忙,一些本来能够让孩子完成的边边角角的杂活就只能自己完成,虽然说是辛苦了一些,但是看着田里的庄稼一天天的长高,在用了官府提供的肥料之后,庄稼长得郁郁葱葱,王富贵两口子就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两口子甚至畅想着,收成完了之后,除了缴纳赋税,再留下自己的口粮,能够余下多少钱还银行的贷款。

忙碌的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四个月的时间过去,水稻稻穗开始变黄,这个时候就需要放水等待地面稻田地面之后,就得抓紧时间收割、脱粒、晾晒。

在抢收的时间里,就连学堂都主动放假,要求学生们回家帮着父母进行抢收。

王富贵家八亩水稻抢收、晾晒完之后,经过称量之后,得到的结果让王富贵大吃一惊,凭借他多年种地的经验,他能够看得出他的这些水稻收成肯定错不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八亩水稻最后竟然打了三十六石(一石稻谷一百二十斤,脱壳后的糙米要重一些),合到每亩竟然能够达到四石半。

除了缴纳给官府的十四石四斗赋税之外,自己还能落下二十一石稻谷,官府给出的稻谷收购价格是一石半两银币。

家里四口人的口粮保证至少要留下十石粮,再留一石最好的稻谷做种子,剩余的十石能够全部卖掉,光是水稻就能收入五两银币。

收完水稻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棉花的采摘,四亩棉田,一家老小齐上阵,几天时间就采摘完成,共收获了一千多斤的籽棉。

移民没有加工籽棉的设备,只能按照籽棉的价格卖给收购的商人,官府定下的最低收购价格是十文一斤。

王富贵一家的棉花收入除了纳税之外又获得了七两银币,水稻与棉花的收成让王富贵收获了能够换上今年贷款的银钱。

有了收获之后,官府不再供应食物,从此之后,移民吃什么、穿什么官府不再操心,王富贵存够了还贷款的银钱,第一时间就带着银子到村公所将贷款还给了驻村的银行网点。

没有了今年的贷款压力,王富贵对接下来四亩杂粮田的收入信心十足,他们这些北方人根本不会种南方的作物,更何况杂粮田里种植的玉米和番薯。

如何种植全靠村正与下村的农技员进行指导,王富贵家的四亩杂粮田,按照农技员的规划,种了一亩番薯,半亩大豆,剩余的两亩半全部种植玉米。

杂粮田是经济作物,官府定下的税赋是定额赋税,折色赋税为每亩征收二百文赋税,由于移民耕种的是官地,每亩还要额外缴纳缴纳二百文租地银。

王富贵家四亩杂粮田需要缴纳一千六百文杂粮田赋税,官府考虑到移民第一年迁徙过来,到处都需要钱粮,这第一年的杂粮折色赋税并未收取。

不要小看这一千六百文的免税,这些钱足够给一个移民家庭添置一身新衣服,还能再买点儿布料用刚刚采摘的棉花缝制几床棉被,毕竟这承天府也是有冬天的。

最新小说: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穿越大唐当股东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九州立志传 归藏 万历小捕快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边的月亮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