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穿越言情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 第一四七章 张爱玲的“再访胡适”的记忆

第一四七章 张爱玲的“再访胡适”的记忆(2 / 2)

与胡适先生告辞时,不知是张爱玲自己的眼睛模糊,还是胡适的眼睛也模糊,张爱玲感觉双方好像都有些心不在焉,不知飘向了哪里去?大家没有多说什么,就心事重重的分手了

张爱玲望着胡适的背影,他的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

这次胡适的来访,是张爱玲与胡适的最后一次见面

张爱玲和胡适后来还有过最后一次电话联系,那是在感恩节的晚上

当年感恩节那一天,胡适又邀请张爱玲同去吃中国馆子胡适很想再次与这个极有才华的晚辈深谈一次因为这样对中国文学的投机交谈在美国简直就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如同在纽约想吃一顿正宗的徽菜一样难寻(胡适是大陆安徽绩溪人)于是电话邀请张爱玲出来一道过感恩节

那天晚上,刚巧张爱玲随炎樱一起去了一个美国女友的家里去吃烤鸭,吃了有半天的时间,张爱玲喝了一点葡萄酒,出来的时候,人已微醉了其实,身为异乡客,说着英语,过着洋节,吃着西餐,张爱玲呆在不认识的人群中,却比在海船上更加孤独寂寞

她是一个没有根的人,即使从前有过,也已经连根拔起了,好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送,却找不到落脚的土壤

那天感恩节,张爱玲醉醺醺的走在美国的马路上,新寒暴冷,黑夜里深蓝的街道显得特别干净畅亮,满街的灯火橱窗,霓虹灯红绿晶莹可爱,恍惚中张爱玲觉得自己仿佛走在上海的霞飞路上,不觉地神经质的兴奋起来,上海的冬天霞飞路上的霓虹灯闪闪烁烁,和纽约好像好像顶着风雨张爱玲炎樱一路说说笑笑,俨然回到了四十年代属于她的夜上海可是纽约毕竟不是上海,她没有家了,没有家了

由于醉酒后先前的食物没有消化,又遇到风寒夹击,一回到家里张爱玲一阵心悸,胃也跟着抽搐起来,随后就是翻江倒海一般难受,好不容易把食物全吐了出来刚吐完,就接到胡适的邀请电话,约她一起去吃中国馆子

张爱玲婉言谢绝,告诉胡适自己刚吃了回来,而且吐了,又说不能和胡先生一起过感恩节,很是遗憾挂上电话之前胡适嘱咐她要当心身体,张爱玲仿佛是受了委屈的小孩子被亲人安慰一句反而更加委屈,忍不住眼圈都红了∨爱玲感觉到了一种久违了的被关怀的温暖

张爱玲知道胡适是怕自己佳节寂寞,才来相邀的美国深冬的夜晚,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冲寒冒雪,只专为抚慰一个女子的寂寞那顿饭虽然没有吃上,然而那种关怀,却使得张爱玲的胃里终于有一点暖和起来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次张爱玲应邀了胡适的邀请,他们今后会不会有什么事业上的合作??会不会有什么文学上的再次共同遐想??会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再次迸发激情??会不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

听完电话,张爱玲一定落泪了吧

尽管我们没有什么证据――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张爱玲对胡太太江冬秀有些不以为然,第一次见面,张爱玲形容胡太太“态度有些生涩”――这里我判断是不是张爱玲爱上了这个男人,这个比张爱玲大26岁的男人后来的赖雅是不是就充当了胡适的替身,我们不得而知(张爱玲的第二个丈夫赖雅比张爱玲大30岁)

在写张爱玲与胡适章节时,今年冬天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杭书馆看了大量的胡适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资料与胡适的生活资料:胡适是留洋学子,而江冬秀只是他安徽老家的一位大字不识的小脚女人为了这个不般配的爱情,胡适做过很多努力想挣脱这个婚姻,并且有过多名传闻女子进入过胡适的生活然而,没有人知道江冬秀是怎样的一个泼辣女人,胡适为了自己的地位名声和面子终究没有挣脱掉江冬秀,而只能是一辈子牺牲自己的爱情了虽然,胡适的红颜知己数不胜数;虽然,胡适做过N次的挣扎与反叛胡适也终究还是没有斗得过江冬秀,没有逃脱掉江冬秀的“魔掌”,无奈一辈子只得生活在这个小脚女人与没有任何文化没有沟通的乡间妇人的阴影里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胡适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崇敬他;也不得不为胡适的无奈而叹息;更不得不为胡适的无爱生活而感到极度悲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们国家的一流学子也没有能够逃脱掉这个悲剧

1962年,胡适在台北的一次宴会讲演后突然逝世(此时胡适接受了蒋经国的邀请在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消息传来时,正是张爱玲在悉心侍奉她重病的第二个丈夫赖雅,此时的张爱玲生活在自己给自己找来的苦难的日子里

胡适去世了,张爱玲也仅仅淡淡地想过:如果能像胡适先生这般地仙逝,是无疾而终也好是猝死也好,也是人生的一种福气吧以胡适先生谦和宽容的性格,他应该有这样的死法人生能有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幸福‖时张爱玲深深为她的美国丈夫赖雅先生的病感到同情与难过♀是后话

胡适逝世,张爱玲在美国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忆胡适之》,追念这位长者,其中一段写到胡适亲自去看她的情景,文字平淡却有感人的力量:

“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镑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他围巾裹得很严的,脖子都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是相信凡是偶像都是有‘粘土脚’,否则就站不赚不可信我出来没有穿大衣,里面的暖气太热,只穿着件大挖领的夏衣,倒也一点都不冷,站久了只觉得风飕飕的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那一幕,永远地记载在张爱玲的记忆里,并通过她的《忆胡适之》,留给了所有人,留给了我们所有的张迷们

张爱玲2次拜见胡适,胡适1次回访张爱玲,于晚年落寞的胡适而言,也多少算是一个“解人”“知音”∨爱玲懂得末路英雄的孤独,这种“懂得”更使她珍惜他对《秧歌》的评价,亦更使她感激他早年的小说考证对她后来人生道路的影响胡适在台湾去世的消息传来,很使张爱玲感到一种悲伤此后,张爱玲每每翻开那本胡先生圈点过的《秧歌》,总会想起先生的微笑……

张爱玲还在她的这篇悼文《忆胡适之》里,这样为胡适评价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我屡次发现外国人不了解现代中国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五四运动的影响因为五四运动是对内的,对外只限于输入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就连中国大陆上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在反些什么,我想只要有心理学中所谓民族记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淹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

张爱玲在美国的最后几年翻译完成了她最后的作品《合花列传》,她把这部中国的著名大作译成英文在美国流传永存她完成了胡适的遗愿,要把《合花列传》译成英文使其排列在世界名著内,同时也完成了她自己一定要把《合花列传》译成英文的夙愿,使《合花列传》走向世界名著的舞台

胡适之(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享年71岁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注:春节大假过去,今天是大年初七,是201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爱人今天也开始上班了,我也开始了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的幸跟活,消在2012年,完本我的这部作品♀里再次感谢我的朋友们张迷们读者们,谢谢你们的支持关注喜欢,再次谢谢了

最新小说: 人在武侠当魔头,师娘孕气逆天! 综武:庆国大皇子,杀敌成至高 我,大庆六皇子,开局请庆帝赴死 武侠:悟性逆天,九岁创真武法相 洪荒:截教首徒,三教合一! 综武:人在大明,开局召唤不良帅 综武:百晓生,我敢说你敢听吗 从扎纸人开始证道长生 我在修仙界登陆洪荒 综武:融合凯皇,开冲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