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得起。
窃国者,必须要有耐心。
……
朱元璋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朱标。
“股取士不对?”
“会毁了大明朝的根基?”
“你这是什么意思?”
自己这个儿子从醒来后就不断的给自己带来震撼。
抡才大典攸关国本,当初也是自己和那些大儒名家耗费了无数心血才定下的。
他对这股文是很满意的。
以四书五经的原文出题,分为个部分。
破题、承题、起讲、如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涵盖了四书五经内的所有内容。
考生必须先要熟读四书五经,才能参加考试。
否则连出的题目都不知道,还怎么考?
而四书五经,在这个时代是公认的圣人之言!
其中蕴含万物,各种道理。
下可齐家、上可治国。
只要士子们都按照这个模式来参加科举,那就好像是鱼儿游入了大网。
大明王朝就可以靠着这些士子来治理天下,从而生生不息。
现在朱标对此提出异议,他有些不太高兴,但又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说!
“股取士。”
“取得是什么士?”
“这些士子,满脑子都是读死书、死读书!”
“都是一些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罢了!”
“想要填饱老百姓的肚子,是靠读书就行的吗?”
“想要打退敌人的进攻,是靠读书就行的吗?”
“农业上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书上读的再多,能有去地里田头上看一眼来的真切?”
“治水祛旱,应该如何建坝、如何导流、如何引雨,光靠读书能知道怎么去做吗?”
“这些士子,到头来就只会夸夸其谈,完全就是空谈误国!”
“若是真的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我大明朝希望何在?”
朱元璋听完也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
他不是什么豪门贵族,泥腿子出身,对农民地头上的事十分精通。
确实,没有实际的经验,只会抱着书本,这样的人是远远不够的。
包括领兵打仗、治理地方,都需要很强的实际应变能力。
只知道死抱着书本的书呆子,满嘴的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现实当中只是一个笑话。
“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朱标不慌不忙,娓娓道来:
“科学。”
“一定要讲科学!”
“用圣人的话来说,就是格物致知。”
“我们一定要让人能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然后才能从中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黄河为什么会发大水?是雨水多了还是河道堵了?”
“为什么会有旱情?强盗为什么会出现?远方是否还有其他国家?……”
“这些道理,都必须自己去实地考察一下,才可能从中找出答案。”
“而只要找到了规律,那么后来人就完全可以按照规律来解决问题,何其简单?”
朱元璋越听越感到心惊,自己这个儿子讲的东西,他似乎都有些听不懂了!
但是话里面的意思他算是听明白了。
他琢磨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
“标儿,你这个说法,和刘伯温当初跟我说的很有些相似啊!”
“刘伯温?”
朱标愣了一下,怎么连这个布衣神相也冒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