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以为,你对二弟的看法,要改观一下了!”
“这两天二弟的表现虽然表面看似胡闹,连儿臣和父皇都敢弹劾,可是所思所想,却也是为了我大明!”
“尤其是开海之事,儿臣回去后反复琢磨了许久,也觉得颇有点堵不如疏的道理,此次松江府试点,哪怕是最终收益不如预期,也可以相应缓解江南百姓对我大明的不满。”
朱标拱手道。
作为大明太子,朱标自然清楚,由于昔日支持张士诚陈友谅的原因,老爹朱元璋对江南尤其是苏杭区域的百姓相当痛恨,
在其余行省都在减免赋税的同时,江浙区域却被屡次加征,老朱还怎么颁布圣旨禁止江南户籍进入户部任职,可谓是差异化对待到了极点。
如此下去,虽然能实现类似于打土豪分田地的效果,但也让江浙区域的民心迟迟难以归附,尤其是禁海一策,更是将这个矛盾堆积到了新的程度。
“看来这混小子对你的弹劾,还是有点作用的,比以前是敢说了不少!”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道:“可惜标儿你看的还是不够透彻,父皇真正顾忌的,是那些在江南经营了数百年的士族豪强!”
“自两宋南迁以来,江南就聚集了整个中原的豪门士族和财富,即便是暴元时期,也由于距离大都甚远的缘故,并没有像北方那般被祸害严重。”
“以洪武初年为例,光是江浙一行省,人口就相当于半个北方,经济数据更是遥遥领先。”
“若是父皇不区别对待,南北的差距只会被越拉越大,到时候的后果,你应该不会猜不到。”
朱标神色顿时变得凝重多年。
协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多年,朱标自然十分明白,一旦大明内部差距被严重拉大,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尤其是大明如今国都也在江南,若是不能抽取江南之力重振北方,那就是重蹈北宋强干弱枝,国都区域富饶地方贫弱的覆辙,面对真正的危难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而且就算是北方不出问题,江南不得到有效的压制,数百年盘根错节下来的大家族豪强,也未必没有昔日汉时那般世家反压皇权的心思,老朱的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有其苦衷。
最简单的,就是纯凭真本事考,江南的士子中举的几率越远大于贫弱读书甚难的北方,而地方化的概念肯定让江南官吏重南轻北,朝堂就会彻底被江南一系所把持!
“那父皇为何还要同意二弟的开海试点?”
朱标疑惑道。
“一个是你说的堵不如疏,一个就在京都眼前的松江府,再怎么折腾也闹不出风浪来,反而是可以稍稍稳定一下民间对于禁海的抵触。”
“其次,那混小子将来也是要出去就藩镇守一方的,难得有点为国为民之心,不管是他自己的本意还是其余人教导,给他个地方先行历练下,都不是什么坏事。”
朱元璋淡淡道。
“这么说,父皇其实也不看好二弟?”
朱标诧异道。
“区区一个松江府,年入千万贯,你觉得可能吗?”
“哪怕是他把老三等人都哄骗了过去,一年之后,能给国库增加十万两白银,都算他有点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