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天朝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却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
宇文泰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那怕出身微贱,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这一选官思想体现了打破门阀传统的新精神,保证了西魏吏治较为清明,也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西魏政权开辟了道路。
宇文泰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天朝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邕在位期间发动灭佛运动,使国家经济势力增长,国力大大增强,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宇文邕发兵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天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折叠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元欣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
折叠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着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即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折叠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