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一转到手,众禽眼红
轧钢厂,
张京生迈着轻盈的步子伴随着广播里的音乐声踏进了采购部的大门。
跟同事客气的打过招呼后。
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尽管他当时还是一名小小的采购,张京生的愿望可远不止于此。
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再过几年大风暴就会席卷开来。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年代,最终成为工程师,科学家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后世的自己尽管是一名大学生,也一直为自己的生计奔波,
碌碌无为,更不要说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了。
当时我们的技术力量,无论是就人员数量还是技术装备水平而言,都远远不如老大哥和漂亮国,
但是我们却突破了重重难关和技术障碍,在某项领域上取得成功的时间上都反过来比老大哥和漂亮国短得多。
当然取得这样的“奇迹”并不是偶然的,
是人们勤奋拼搏努力的结果。
当时领导人提出大跃进,不能总是跟在洋人后面搞“爬行主义”。
穿越后的张京生了解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走向,他有远大的理想,势必要为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
一上午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张京生饭也没去食堂吃,一是有事,二是真不想看到傻柱那张鞋拔子脸。
跟主任王红兵请了半天假。
请假的目的自不必说,当然是打算去市场买一辆自行车。
系统给力,不但奖励大团结,连自行车票也奖励了。
张京生抱着自行车票睡了一晚上。真怕醒来后票票不翼而飞。
要知道,当时一张自行车票意味着什么?
在当年,你结婚可以没有房,但是自行车得有。
就像现在掏空六个钱包买房一样,当年同样是倾尽所有的去买自行车,而且还要等票,等机会。
比现在大城市买房买车摇号上牌困难多了,现在摇不上号你还可以拿钱买号,可是当年你连花钱买自行车票都办不到。
当时一个胡同里谁家有辆自行车那是让人羡慕的事,比现在名车还会让人追捧。
在城市里,对居民的吃穿用配给是通过票据来实行的,也就是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
没有票,有钱也没用,人们出行都要携带这些票。
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配给制下,票证繁多,通行的票证可以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的东西,比如买米用粮票、卖鸡鸭鱼猪等肉类需要相应的肉票,买盐用盐票,此外还有邮票、豆票、各种蔬菜票等。
人民买布买衣服也要布票,此外还有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化纤票等等。
在用的方面,人民买洗衣粉、手帕、肥皂、火柴、纸张、自行车、手表等,也都要用对应的票。
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票据可谓是五花门,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是极为罕见的。
张京生深知票据的珍贵,弥足珍贵的拿着票据去朝阳门供销社。
王府井里面就有供销社,
张京生买了票坐无轨电车来到王府井,又步行了十几分钟。
前后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
张京生来到供销社。
逛了一圈,才找到卖自行车的地方。
自行车在紧衣缩食的年代,可算的上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了,因此本身就自带光环的售货员更显得高高在上。
只见卖自行车的售货员潇洒的嗑着瓜子,根本无暇顾及或看或买自行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