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4年柏林起义的时候,俾斯麦作为柏林州的议员前往柏林城打探虚实。
彼时军队的镇压行动已经宣告失败,整个柏林城已经完全在起义军的控制之下,很多容克们担心柏林人民会像巴黎人民砍掉路易十六的脑袋那样,把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脑袋也砍下来,都纷纷开始物色新的普鲁士国王的人选。
普鲁士的国王继承方法,同许多其它的地方是相同的,无外乎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奈何腓特烈·威廉四世是丁克一族,没有孩子,那便只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来搞。
只是国王陛下的亲生弟弟、“霰弹亲王”威廉害怕人民的怒火,其时已经潜逃到了英国,这就叫他的“继承合法性”遭到了不小质疑。
但是威廉虽然跑了,他的夫人卡特琳娜和年仅十七岁的儿子腓特烈却还留在普鲁士......
所以容克们就开始动心思,看看不能不把这位年少的孩子扶上王位,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幕后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然而这样的事情是卡特琳娜所不能容忍的,她不允许有人阴谋迫使她的丈夫放弃王位继承权。
更不允许有人把她的儿子当成政治工具,所以她也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在柏林的“地利之便”四处奔走,想要为自己的丈夫威廉寻求更多支持者。
然后不出意外的,卡特琳娜找上了刚到柏林的俾斯麦,没想到俾斯麦此时已经选择了阵营,反而要卡特琳娜劝说威廉放弃继承权,就这样,两人话不投机,这梁子就算结下来了。
从那以后,卡特琳娜从来就没有原谅过俾斯麦,而作为卡特琳娜的丈夫,眼下的威廉摄政王也自然不可能对俾斯麦这个“前政敌”真正放心。
不过俾斯麦同他出身的容克们也并不是完全一路人,因为母亲的影响,俾斯麦自幼接触的便是资产阶级化的教育。
虽然同学校里的同学时常显得格格不入,并且经常调皮捣蛋,但是新式是思想文化还是进入到了俾斯麦的脑海里。
并且令他甘之如饴,不知不觉间已经融入到了俾斯麦的潜意识深处,这就注定使他不可能把旧式的容克们完全视作是盟友。
可是身在政坛,没有足够多的朋友是混不下去的,更枉论向上爬。
俾斯麦显然是一个不甘心于现状的人,他从踏入政坛的第一天起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站到权力的高峰,所以他需要更多的朋友,至少而言,他需要更少的敌人。
眼下维多利亚产子这件事,于他而言便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他必须牢牢的把握住!
(求鲜花,收藏,月票,打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