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那德国记者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考虑到外国人讲华语总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些诡异的口音,就算是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德语的发音也不可能完美的进行模拟......
可想而知,威廉诘屈聱牙的念了半天,也实在是想不明白这“Holigi”究竟是要对应哪几个方块字。
此路不通,那就得换个思路,威廉开始回想他所了解的这个时代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
奈何他一个理科生本来对这个时代的历史人物的了解就比较有限,再者说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青史留名的人物也是数以百计。
再加上这个世界的情况肯定和原本历史位面有所不同,万一要是冒出来一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这可要如何排查嘛......
很快,威廉便意识到这事儿大概是自己想不明白的,干脆也就不想了。
在此后的几天里,他把有限的精力腾出来,用来整理威廉二世的资料。
并且试图将这些资料消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调取,免得需要的时候只能挺着恶心不适去“临时抱佛脚”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威廉就对这件事情不闻不问,相反,他一直对这件事情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且现在的他也确实比之前有更好的条件了。
自从那天威廉表现出阅读的能力和兴趣之后,腓特烈和维多利亚夫妻便隔三差五的给他一些报刊和书籍来阅读。
每日必不可少的“治疗”中读给他听的内容,也从各种童话故事替换成了时政要闻,这便让威廉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最新消息。
根据报纸新闻中的报道,这个“契丹”历史上长期处在对外交流比较闭塞的状态之下,近二十年前才因为一场战争而被迫打开国门。
不过可喜的是,这个国家对于外界的冲击显得非常灵敏,在被迫开国之后便开始积极的探索世界。
此番决定同普鲁士建立外交关系,毫无疑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一点威廉是可以理解的,后世谈到普鲁士和德意志,常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这里的社会经济长期在欧陆属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恰恰相反,普鲁士也好,整个德意志地区也罢,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欧洲相对落后的存在。
哪怕是进入到世纪中期,经过几代“腓特烈·威廉”的奋起直追,普鲁士依旧是一个现代潮流的追逐者而非领军者。
仅以工业而论,在拿破仑的大军横扫耶拿战场的时候,普鲁士几乎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工业。
而在普鲁士的生产部门中比较大规模的应用蒸汽机,已经是4年代的事情。
就令如此,等到4年革命爆发之时,普鲁士境内依旧没有几座“大机器生产”的工厂,现代化的铁路、矿山也是寥寥无几,依旧是一派前工业革命的模样。
但是在短短年后的今天,普鲁士不仅仅有了为数不少的大规模的“大机器工厂”。
铁路里程数和煤铁等矿产的产出数也较4年有了成倍增长。
虽然同工业革命的领军国度大英帝国不能相提并论,也不可望法兰西之项背,这样的成绩也足够傲人了。
这样的奇迹般的速度,一定会颇为打动契丹人的吧?
(求鲜花,收藏,月票,打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