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此前胡达源和陶澍的“名师执教”算是对胡林翼的“恩荫”,那么接下来胡林翼的仕途之路就基本要靠他自己了。
毕竟“公务员”这碗饭从来是僧多粥少,哪怕你是四品大员的儿子,封疆大吏的女婿,想要获得一个实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胡林翼那从闲差到实缺的“惊险一跃”,用了一个不算很光彩的手段——捐官!
这官,实话讲并不是胡林翼自己出钱捐的,而是他的那帮朋友和学生为他捐的。
大约是觉得胡林翼确实有能耐,这么大一个人才,必须得想办法上交国家的缘故。
可是不管怎么说,胡林翼对此颇为介怀,因为他觉得这官职乃是国家名器,焉能如此买卖?
只是不知道当时胡林翼有没有拍着桌子用那一口湖湘官话去骂“M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然而这官“捐都捐了”,实在盛情难却,所以胡林翼也便没有辞却朋友门生的好意。
不过他并不打算走寻常路,按照当时的惯例,捐官之人可以选择就任之地,摆明了是默认可以刮地皮弥补捐官的支出,是以大凡捐官的,总是对江浙苏杭这样的“膏腴之地”趋之若鹜。
而胡林翼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目的地放在了贵州,一块直到后世的世纪也很困窘的地方。
胡林翼不是傻,他是有自己的追求,他胡林翼做官,可不是图财,而是要做事的。
穷乡僻壤出刁民,崎岖而瘠薄的贵州多有匪患,这是历朝历代不曾改易的事情。
胡林翼到任之后组织百姓编练自保,继而进山剿匪,很快便锻炼出一支精兵,一时间震慑宵小,保境安民,颇有建树。
其后太平军兴,胡林翼率兵奔赴两湖与之交战,一时互有胜负。
或许是看中了胡林翼的军事才能,又或许是纯粹出于找人背锅的考虑,在武昌失守,湖北巡抚陶恩培被杀之后,胡林翼成为了新一任的湖北巡抚。
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胡林翼之前,同太平军交战的几任湖北巡抚或死或败,无一善终。
胡林翼认真吸取其中经验教训,终于领悟湖北九省通衢,恰是契丹的十字路口,湖北战局关键不在一城一地得失,甚至不在战场之上。
而在能否将周围各省力量形成合力,所以其后他的眼光便放在了协调各路军马、理顺同僚关系和补给供应之上。
在他的协调下,性格儒缓的曾国藩和个性张扬的左宗棠终于能通力合作,又能使李鸿章在江南形成配合,如此局面方能打开。
协作与配合,这是胡林翼在湖北这个十字路口所领悟到的。
那么现在他来到了普鲁士这个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这里,他又会领悟到什么呢?
(求鲜花,收藏,月票,打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