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
徐达看着站在木台上,被数百帮众簇拥着的祝烛很是欣慰。
像是炫耀自家孩子一样,徐达嘴里夸赞个不停。
“大哥,怎么样?”
“年仅九岁,力举磨盘!”
“绝对是个猛将胚子。”
“三言两语就能得数百人拥护,这是天生的领袖魅力。”
“让他去军营里,绝对能得将士景从。”
“再让他多看看兵书,那就是下一位开平王!”
开平王,即开国六王之一的常遇春。
那位敢打敢杀,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一生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
徐达以常遇春做类比,足见对祝烛未来的期许。
朱元璋也很是欣赏的看着祝烛。
“此子有大将之才。”
“却也有文臣之骨。”
“这娃娃的力气看着就跟常遇春差不多了。”
“但这娃娃还会认字,懂人心,明账目。”
“早些年的常遇春可比不上这娃娃。”
“这娃娃是能文能武啊!”
“依咱来看,这娃娃分明是下一个你才对。”
“怪不得你那般亲近与他。”
即能往文臣方向培养,又能向武将方向培养。
而且在两个方面都已经展现出了优秀的才华。
幼小的年龄又让他具备着极高的成长性和可塑性。
更出身低微,背后没有宗族势力,可供皇帝施恩收拢忠心。
这样的孩子,哪个皇帝不喜欢?
徐达有些宠溺的遥望祝烛。
“现在的他可比九岁的咱强多了。”
“只可惜,年纪太小了点。”
“咱问过了,这娃娃确实就只有九岁。”
“但凡他有个十四五岁,咱绝对会将他送去军中,好生打磨。”
说话间,徐达倍感遗憾。
他能感觉得到,自己时日无多了。
如此良才,却无法看到他成长起来的模样。
何其可惜!
朱元璋也有些遗憾。
是啊,不论祝烛多优秀。
九岁的他,终究无法启用。
但紧接着朱元璋却笑了。
“九岁,不是刚好么?”
“咱们确实用不上这娃娃了。”
“但大明用的上!”
“咱倒是觉得,能得到九岁的他,比得到十九岁的他更为幸运!”
一开始的祝烛在朱元璋眼中只是个有趣的孩子。
就像在路边看到了一只干净可爱的猫一样,忍不住的想上去揉两把。
之后祝烛在朱元璋眼中是个有歪点子、机灵劲的人才。
没准能给朱元璋提出什么另辟蹊径的好主意。
但现在,祝烛在朱元璋眼中已经成了未来大明的储备人才!
徐达恍然。
“大哥是想把他留给太子?”
朱元璋振奋的点了点头。
“七年后,这娃娃就成年了。”
“他的万里大屯田计划也该完成的差不多了。”
“待到那时,咱便凭此安民之功拔擢他入朝。”
“再将这两次的献策之功一同封赏,足以让他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