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法国人,他们再拿出旗子和路条也不迟。
就这样,达斯坦和哈尔西在前,李东和吴巍在后,再次出发。
为了避免遭到袭击,他们尽量靠近尼罗河行进。
达斯坦、哈尔西不愧为坐地户,特别是哈尔西,这条路也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两人丰富的经验起了作用,让小队有惊无险的安全行进了一整天。
出于安全性和不让骆驼过于疲劳这两方面因素的考虑,他们控制了速度,到晚上露营时,大约行进了不到4公里,距离舒卜拉基特还有大约一天的行程。
为了安全起见,在哈尔西的建议下,他们将宿营地选在距离河流大约两百米远的一处相对隐蔽的地点。
这里四面都有椰枣树围绕,里面却有一小块平地,是绝佳的宿营地点。
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几个人没有点燃篝火,只是简单的吃了些干粮。
尽管树上的椰枣已经快要成熟,哈尔西还特地搞了几颗下来给两个雇主品尝,但是两人都只尝了一个就不再吃了,因为月下旬的椰枣还不是食用的季节。
接着他们在安排了夜间放哨的顺序后,就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李、吴两人照例等哈尔西和达斯坦做完了早上的礼拜,才再次启程。
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不时用望远镜观察四周的状况。
之所以会这样小心谨慎,是因为今天凌晨时分,有几队骑兵自南向北,从他们露营地点不远处通过的缘故。
凌晨点到4点的时间段内,先后共有三队骑兵从他们宿营地的东边通过。
前面两队人数不多,都是十几个人,但是最后一队却差不多有近百人。
这些人大都骑着骆驼,少数几个骑着马。
其中最后一队中的少部分骑兵,甚至就从宿营地旁边大约十几米远的地方跑过。
这让早就睡意全消的四个人着实吓了一跳。
借着月光,可以清楚看到他们都是全副武装,身材彪悍。
哈尔西和达斯坦一致认定,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贝都因人,中间还有少量的马穆鲁克。
这是他们离开土堡以来,首次遇到的险情。
上百名骑兵深夜行军,而且前进方向和他们相同,这就不能不慎重对待了。
不过四个人都不认为这些游骑的目标是他们,用李东自嘲的话说:“让一百个骑兵连夜行军追赶,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脸。”
为了应对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他们重新分组,吴巍和哈尔西在前,李东和达斯坦在后,两组相距约五十米。
这个距离,无论是哪一方遇险,都可以使用弗格森步枪进行有效的火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当夜间第一队骑兵经过时,正适逢达斯坦值夜。当时除了达斯坦保持清醒外,其余三个人都在熟睡。这时候达斯坦及时叫醒了众人,一同进入戒备。
这个举动让他彻底赢得了李吴两人的信任,并获准装备了两支褐贝斯步枪和两柄手枪,以及圆月弯刀一把。
武装了达斯坦的同时,他们也给哈尔西装备了两支褐贝斯,让这个年轻人原来的那支老掉牙的步枪暂时下岗。
当然,李东还是做了特别强调,声明只是暂借。
就这样,火力升级了的小团队有惊无险的又走了一个上午,不停的观察和瞭望让行军彻底变成了龟速,到午休时也只走了不到十公里。
“还算运气好,没遇到昨晚的那些阿拉伯人,或许他们是碰巧路过的?”李东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嘟囔着。在他看来,所有戴头巾穿长袍的人都是阿拉伯人,人种和部落的区分,目前对他来说,还是有点高难度了。
“但愿如此,不过我总觉得会有什么事发生。”吴巍喝了一口水说。
他们的谈话并没有妨碍达斯坦和哈尔西做正午的礼拜。
就在两人一边东张西望,一边等候两个穆斯林礼拜结束的时候,一阵“轰隆”声突然毫无征兆的从北面的河湾那边传来。
包括两个礼拜中的穆斯林在内,四人几乎同时跳起来望向北方。
达斯坦顾不得礼拜被打断,脱口说了一句阿拉伯语。
这句话被哈尔西及时翻译:“十二磅炮!”
经过几天前金字塔战役的洗礼后,两个穿越者对这时代的火炮声音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
不过他们依然是菜鸟,还暂时无法准确辨别出是几磅炮。
单筒镜中,距离他们休息位置几公里远的河湾北面,一艘已经起火的帆船正在冲向河西岸。
看了片刻,李东突然放下望远镜又再举起来,同时嘴里唠叨着:“再不转舵就要搁浅了,搞毛啊!”
“可能是故意的,搞不好船舵已经完了。”吴巍皱眉回答。
他的话音刚落,从河两岸几乎同时传来炮声,随即各有两片白烟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