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三个骑马军官,出现在后面排成线列的整连士兵旁边。
占据位的是一个巨大的胖子。这几个人都举着望远镜向这边观望,同时交头接耳的低声交谈。
几分钟后,黑胖子已经装备齐全:手里一把舍施尔弯刀,另有两柄短刀别在腰间,还有一把插在靴筒中。他武器在手,瞬间找回了自信,一时间气场十足,威风凛凛。
吴巍暗暗点头:盛名之下无虚士,马穆鲁克不愧是历战的勇者,如果不是阴差阳错搞到了弗格森步枪,现在亡命天涯的恐怕就是我们兄弟了。
而另一边,达斯坦也背着大批装备走了过来。李东没有犹豫,直接将一支褐贝斯步枪抓在了手中。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热闹,两个军官干脆带着那三十个士兵来到了吴巍身后约十米处,此时他们已经基本上解除了戒心。
黑胖子弯刀在手,不停的耍着刀花,他娴熟的动作,就像中国人拿筷子吃饭,这让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李东看了一眼熟练耍刀的胖子,呲牙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他忽然回头看着吴巍说:“阿巍,你有没有看过《夺宝奇兵》?”
吴巍当然知道战友在想什么,不由得邪恶的笑了:“怎么?你想直接一枪干翻他?我看行。”
“还是那样爽快,哈哈。”李东大笑,但还是接过达斯坦递来的刺刀,熟练的套上枪管,旋转后下压套牢,最后按住螺丝推紧固定。
吴巍也大笑起来。
像《夺宝奇兵》里那样,直接一枪将对面把刀玩的花样百出的家伙干掉,自然是痛快,却无法立威服众,所以,这场格斗不可避免。
在吴巍大声宣布“开始”后,场中的两人拉开了架势。
黑胖子一声怒吼,仿佛在为自己打气,舍施尔弯刀左盘右旋,一团刀光瞬间将自己围住,杀气凛然。
李东右手提枪,以右脚为轴,身体半面右转4度;左脚向前跨出一步,脚尖对敌,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左脚中央线与右脚跟在一线上,两膝自然微曲,上体稍向前倾,重心落于两脚之间稍前。
在他跨出左脚的同时,右手将枪向正前方稍左送出,左手握住枪身刺刀后约三十厘米处,虎口正对枪面。
李东的枪面稍向左,刺刀尖与喉部同高,和左眼在同一线上。他双眼紧盯住黑胖,右手握在枪托弯脖处,枪托下垂在右腿的介面。
一瞬间,标准的预备用枪姿势就已摆开。
印度产短款褐贝斯步枪,枪长英寸,合44.4厘米。
英国制式刺刀长英寸,合4.厘米。
这样,即便是所谓的短款褐贝斯步枪,上了刺刀后枪长也超过了一米。要知道,二战时著名的岛国三式步兵枪,是长.米,再加上.米长的三零式刺刀,也不过是全长一米七多一点。
这一米多的步枪摆开了架势,恰好印证了一句话——“一寸长,一寸强”。
见惯战友拼刺的吴巍面无表情,但他身后法军官兵们却耸然动容。
“行家啊!”所谓见微知著,作为刺刀的发明者,并最先将刺刀引入实战的法国人,自然看得出场中东方人用枪姿势的奥妙:
“身体4度右转,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差不多与眉毛持平”,是让枪身的斜面正好护住自己的脖子、胸部和腹部;
“左臂在前,屈臂持枪”,可以有效保护住自己的左肋要害;同时右肋的要害因放在了敌人无法攻击到后面,不守而守。
两个军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他俩看出的门道显然更多:东方人4度半转,暴露面约厘米,显然是因为双手持枪,半转身对敌会更加灵活。如果度正侧身的话,固然会缩小暴露面,但也会让身法失之呆滞。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东方人臂不离肋,两臂不外张的细节。这是因为两臂外张的话,有着“突刺慢,无力,暴露面大;无法发挥两臂对双肋的防护作用”等致命缺陷。
“这个东方人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的拼刺技巧虽然还不得而知,但仅从预备用枪的姿势来看,绝对是受过极正规训练的高手。他的架势与法、英、普、奥、俄等欧洲强军相比,似乎还要更胜一筹,这是怎么回事?”两个军官不由得皱眉。
吴巍一副淡定的表情。
战友的拼刺技术源于两百多年后的子弟兵,还吸收了二战时期岛国的拼刺技术,又在法国外籍军团中不断学习完善,并受过以色列教官的特训,这几乎是全球精英训练总结出的集大成拼刺技术,自然会让这时代的法军官兵大开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