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乡镇,童年在农村,成长在都市。
这么多年以来,项安乐看过世间种种,体会过人生百味。
但让他最念念不忘的,却是童年在农村,几个同龄的村中小孩无忧无虑玩泥巴的场景。
他很羡慕,或许是羡慕那些孩子无烦恼无困扰的玩耍,或许是羡慕那些孩子能够拥有或许不和谐但却团圆的家庭。
时至今日,他才第一次玩泥巴。
以前实在没有这个命。
时间不说,光是脏了衣服,他都不知道谁给他洗,又该去哪洗。
今天项安乐走的有些远,沿着溪水的方向,一路向下,坡度虽然不大,但终归是山路,略有些艰难的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终于在一片还算宽阔的空地看到了一片湖泊。
说是湖泊实在不恰当,很小,其实就是个池塘。
池塘是小溪的尽头,再没有分出别的支流,溪水远远不断地流向这里,往下他也不知道池塘里的水又往哪去了,但是池塘不深,水质也还算清澈。
最令人开心的,是池塘里面居然有鱼!
一群鱼!
光是看一眼,就让走了两个小时山路的项安乐精神焕发。
不过眼下不是摸鱼的时候,他来,是有目标滴。
先是将手中闷烧着的木头插到池塘边,项安乐随即开始捡柴火。
是的,他带了一根烧着的木头。
带火种当然是有意为之,他希望今天,或者最迟明天就将自己需要的陶器做出来。
这想法不是无稽之谈,因为他不需要多精美或者多精致的陶器,仅仅需要四个碗,一个锅,方便的话,有空的话再整俩陶罐,而要求,仅仅是能用就行。
陶土他分辨不出来,但是他相信,就算有陶石也不知道什么叫陶土,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天长日久,才知道什么样的土最适合做陶器。
项安乐不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土最适合做陶器,他只需要知道哪里的土能做陶器就行。
没有腐殖质的,黏性大的,干净的,稠的。
大概的步骤他知道,虽然以前做陶器用的陶土都是很精细的那种,而且还要用转盘,但他完全不需要。
他的想法,就是捞够淤泥,反复砸实,其中没有气泡就行,然后太阳下暴晒,最后放火里烧制。
白天弄不完,就熬夜做,食物他已经带够了。
至于泥器暴晒可能晒裂,这就只能事在人为了,他也知道需要阴干,但是哪有那么多时间?
裂了大不了拿泥补一补。
只要烧出来能盛水就足够了。
柴火遍地是,收集的自然很快。
接下来的自不用说,脱鞋袜衣服,直接下水扒拉起来。
这里既然是溪水的下游,那么鹅卵石自然也不少,甚至还掺有不少砂砾。
因此哪怕拨开鹅卵石和砂砾,那泥土依然不是项安乐需要的。
因为这部分土壤很松软还有腐殖质,粘合度也实在不尽人意。
但是不需要为此灰心丧气,因为这里是山林,这里也没有被人类开发过。
树叶树枝鱼粪便的沉积腐烂,会在河床的下面形成厚厚的淤泥层。
很快,一大坨黄不拉几的泥块就被项安乐双手捧了起来,然后放到池塘边一块大石头上。
有了第一块,接下来就快多了。
也就那么五六分钟,那块直径一米的大石头,上面就堆了一半的淤泥。
这些泥虽然是从水中捞出,但是一点也不稀,甚至不能用粘稠来形容,这个星球剧烈的太阳热波,终于也好好地让河底不见天日的淤泥享受了一下。
这些淤泥已经凝成了略有些湿润柔软的固体。
“没想到除了帮我美黑,还是有点用的。”项安乐笑呵呵的对着太阳自言自语。
这个状态的淤泥无疑是最适合做器皿的,跟橡皮泥似的,任你搓圆揉扁,随意摆弄。
但是时间可是不等人的,项安乐已经没空休息,赶紧就开始干活。
取一团,反复揉捏锤砸,捏出形状,放在一边晾晒……
这个工作,安乐不断地重复,关于器皿形状,锅碗罐杯,其实都是不同大小的直筒而已,太复杂的没必要,也就是给自己准备喝水用的杯子多搞了一个盖,废了挺大劲。
说起来难,其实做起来,还算简单,大概用了两个小时,期间那团淤泥要是干巴了,就浇点水上去。
这两个小时时间不多,但是手却累的酸痛,而大太阳差点给项安乐晒废了。
最后成果还不错,四个碗,两个锅,四个罐子,还有一个精心制作的直筒杯(带杯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