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大人若无异议,那便着手拟定政令,然后颁布、推行下去吧。”
刘牧笑着看向众人说道。
按照大周的制度,最高行政机构,由一阁、三省组成。(相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其中相阁的职能,属于皇帝的咨政机构,负责草拟、制定各种政策,并做出最终决策。
门下省,负责掌管掌管机要,属于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审核各项政令等。
中书省,负责颁布皇帝的诏令,和最高政令等。
尚书省,则是掌管六部,负责贯彻、执行最高政令和皇帝诏令。
也就是说,大周的政策,先由相阁初步拟定,经过门下省审议后,再由相阁做出是否推行的决策,然后由中书省颁布政令,再由尚书省安排六部去执行。
这四个部门,只要有其中一个不配合,政令就很难落实下去。
所以刘牧把这些人找来,就是为了拟定、颁布、推行推恩令这项政令。
当然,如果是重大国策的话,仅凭这些人,是无法决定的。
重大国策的颁布、推行,还需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两位主官点头,也就是还需要左右两位丞相配合。
其它的政令,由中书省、尚书省的副官,就可以做出颁布、执行的决定。
推恩令这种政令,当然不需要左右两位丞相点头。
“卑下无异议!”
“推恩令是利国良策,必须尽快推行下去。”
在场的十三位大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
刘牧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看向门下省主官门下侍中、尚书省副官尚书右平章事、中书省副官中书右平章事,以及吏部尚书说道。
“那就劳烦几位大人了,政令颁布时间,就定在五天后的朝会吧。”
“喏!”
被点到名的那四位大臣,立即应声。
颁布如此重大的政令,就这么定下来了。
没有人提及女帝,没有人询问是否要知会女帝,仿佛都把她当成了无足轻重的透明人。
在他们看来,有相邦在,女帝已经算是象征性的人物了。
相邦不仅能够治理好国家,还能带领大周走向昌盛,让女帝插手,反倒可能会对国家不利。
毕竟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雄韬伟略的。
至于是否要提前告知其他朝臣,自然也没人提及。
毕竟推恩令这种政策,是要把宗室王侯连根拔起的。
朝臣中难保会有宗室王侯的人,提前知会,万一泄露了风声,只会影响到大计。
片刻。
刘牧转而看向礼部尚书,笑道:“柳尚书,劳烦你这两天,从三百三十个王侯家族的旁支中,各挑选出一位德高望重者,请入长安。
切记,一定要让他们隐匿踪迹,秘密入长安。”
“喏!”
礼部尚书立即躬身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