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日常就是如此的“艰辛”!他的每一个日夜,都在用实际行动演绎着皇家之人的不易!
不过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子妃常馨琦十分争气,过门儿才一年有余,就为朱标诞下了嫡长子,取名英雄。
(实际上朱标当太子这一年多来,除了工作上卖力气,下班回家生孩子也毫不含糊。如今已是三个儿子的爹了,其他两个儿子是朱允炆和朱允熥,均为庶出之子。)
生下了朱英雄,不仅朱标欢喜,就连那父皇朱元璋亦是十分欢喜。
这个皇爷爷总是有事儿没事儿的巡游太子东宫,像是啃猪蹄子似地,把个“小北鼻”捧在怀里、上下其嘴!
儿啊,爹爹恭贺我儿喜得爱子一枚,赏你媳妇太子妃常馨琦黄金万两、珍珠项链十条、玉如意一对儿,追封其父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儿臣领旨谢恩!”
爹呀,你这到底是要恭贺儿臣喜得贵子,还是要赏赐你那皇家儿媳常馨琦为咱朱家开枝散叶呀?
怎么给钱、给物、给封号的,都是你儿媳妇和她常家人呢!
与朱标的感受不同,反倒是守在闺中坐月子的常馨琦,对皇公公朱元璋的这个安排十分感动。
她感动倒不是因为得了丰厚的金子和珠宝,而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安排,给了她常家莫大的荣誉。
要知道,开国功臣里,授封爵位最高的就是李善长和徐达几个公爵,还没有哪个不姓朱的开国元勋被封了王爷。
因此,足见这“开平王”的封号对于大明臣子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标脸上贴金。
给个死人封王,无非玩儿的就是个文字游戏,名大于实。
常遇春的这个“开平王”跟他老朱给自己儿孙们封地建藩的“真王爷”相比,那可是差了十万千里。
要说这大明王朝怎么才刚一建国,那第一武将“常遇春”就说巧不巧的突然给“嗝屁”了呢?
(“挂的这么及时吗?”速度哇!)
如此,还真要将这“武将殉国”的旧事儿说上一说,也是为了给各位看官老爷解解心疑!
话说,这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年,吴王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同年月,朱元璋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万,分水陆并进,北取中原。
大明的精锐兵临城下,元大都里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如坐针毡:“这可叫朕如何是好呀?他们来得也太快啦!”
面对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的局面,除少数庸主外,末代帝王们基本都会选择最后一搏,哪怕是豁出身家性命!
这倒不是说他们多有雄心壮志,而是为了祖宗基业,还有自己的权威,因为他们不会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故此,才会毅然决然的选择拼上一切,努力挣扎下去!(万一逆风翻盘了呢?)
作为大元朝最高统治者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也是如此。(俺并不是圣人,不会有例外地,您们放心吧!)
为了保住大元朝的江山社稷,元顺帝调集蒙古各部兵马作困兽之斗,无奈大势已去,回天乏术!
没过多久,明军便势如破竹一般攻入元朝的政治中枢大都,元顺帝被迫携年幼的太子狼狈出逃,元朝就此灭亡。(还好、儿子还在,老婆、咱不要啦,你们拿去玩吧!)
为了彻底粉碎北元残余势力,驱逐元顺帝北迁,奠定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基业,常遇春率领十万大军北伐。
那常遇春不愧为一代名将,不仅攻克了元上都开平城,还全歼了元军主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大伙儿可都看见了嗷!这功劳是俺立的!)
元顺帝被迫再一次北逃至应昌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在那里建立了北元的小朝廷。(咱早就说吧,这么折腾一下子,说不定还能苟延残喘,再玩儿上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