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御书房。
朱元璋正聚精会神的批着奏折,洪武大帝虽然出身微末,文化不高。
但若论年富力强,绝对是历代君王中的佼佼者!
正这时,御书房外响起“嗒嗒嗒”的脚步声。
紧接便传来朱标的声音:
“儿臣有要事参见父皇!”
手中的朱笔一顿,朱元璋抬起头,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进来吧标儿。”
“多谢父皇。”
朱标在门外毕恭毕敬一拱手,旋即推门而入。
看到朱元璋,刚想再度拱手,朱元璋便大手一挥:
“好了,父子间哪来这么多虚礼?”
“你呀,就是跟宋濂那些文人学了太多。”
“说吧,找你爹啥事?”
身为长子,朱标对朱元璋的脾气十分了解。
虽说此来是为了宋濂,但自是不敢明说,只能顺着道:
“父皇明鉴,儿臣有罪。”
朱元璋眉毛一挑:
“有罪?!”
“是!”
朱标毫不犹豫的一点头:
“儿臣身为太子,奉命协理六部,可直到今日,国事仍然堆积如山。”
“单说户部,去年的国账就仍未理清。”
“其他五部也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还没完成,想来真是愧对父皇的信任。”
“所以今日,儿臣特来请罪!”
闻言见状,朱元璋虽眉头紧皱,但还是对朱标宽慰道:
“标儿你不必自责,大明建国才年,万象初新,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文武百官忙成一锅粥,那是理所当然,别说是你,就是咱也没办法。”
“往年亦是如此,您前不久才协理六部,能做到现在这样,爹已经很欣慰了。”
朱标眸光一闪,赶忙拱手道:
“既如此,儿臣有一策,不知当不当讲?”
“哦?”
朱元璋双眼一亮:
“标儿有办法,那快说。”
朱标再度道: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国事累积如山,根本原因便在于六部人手不足。”
“既如此,何不增设科举?给天下的读书人更多机会。”
“只有这样,齐心协力,大明才可无忧!”
说到这,见朱元璋皱眉沉思,朱标接着道:
“不过增设科举,也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正之人的别有用心。”
“想要保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责任便全在阅卷官身上。”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