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表面上看,增设科举是可以给天下士子更多的机会。”
“可正因为此,不法之事也将会变多,说不定还会给某些人更多的可乘之机。”
“再说了,文人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堂入室。”
“而科举之难,机会之少,恰恰能激起这些人的动力,如果增设科举,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努力呢?”
一旁的朱元璋听到这,不禁点了点头。
朱标看在眼里,心中却是越发急了:
“侯兄此言差矣。”
“即便增设科举,难度也不会有所降低,拼的还是实力。”
“那些滥竽充数之人,就算给他们再多的机会,也不可能金榜题名。”
“我说的,乃是像侯兄你这样的人。”
“明明有才华,却因为机会之少,无法报效朝廷,难道侯兄不会为此感到遗憾吗?”
如果是之前的侯平安,或许会。
但对于现在的侯平安而言,却是毫无感觉:
“不会啊,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回头再努力便是。”
“朱兄所言,乃是将问题全抛给他人,自己抽身而退,身为大丈夫,这可不是可取之道。”
“总而言之一句话,科举制,选的是人才。”
“而人才贵精不贵多,大明朝的官要是真那么好当,苦的就是老百姓了!”
此话一出,一旁的朱元璋瞬间涨红了脸庞,伸出手拍着侯平安的肩膀,兴奋不已道:
“说得好啊猴崽子,简直是精辟!”
侯平安肩膀一抖,甩开朱元璋的大手道:
“我这话跟你又没关系,你那么激动干嘛?”
朱元璋嘴角一勾道:
“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怎么就不能激动了?”
说到这,不等侯平安说话,朱元璋就再度伸出手拍着其的肩膀,转头看着朱标道:
“咋样标儿?是不是服了?”
“咱说的话对不对?”
朱标一时不答,但不得不说,侯平安的确不是常人。
仅凭刚才那句话,足以让朱标高看他一眼。
然要说认同,怕是还有点差距。
“侯兄的话的确振聋发聩,只是我朝建国仅年,正是万象初新之时,大刀阔斧之际。”
朱标负手而立道:
“当此时,天下的人才若是都能为朝廷效力,大明的国力必定蒸蒸日上!”
“如果只按侯兄所言,为了取精而机会寥寥,使得部分有才之人无法致仕,我想,这才是本末倒置吧。”
侯平安听到这,顿感奇怪:
“说了半天,你似乎有其他意思啊朱飙兄。”
“依我看,大明的科举制已经相当完善,最起码比过去的朝代要好。”
“放眼如今的朝堂,也堪称人才济济,根本没必要增设科举。”
“大刀阔斧什么的,想做就去做呀!”
闻听此言,朱标的嘴角当即一撇:
“呵,平安兄说的轻巧。”
“根本不知道国事繁忙,众官之苦。”
“实不相瞒,在下有一位朋友,其父正好在朝为官。”
“听他说,现如今的大明,事务可谓是堆积如山,就连当今陛下,每天也忙到深夜。”
“长此以往,没有更多人才为国效力,大明朝堂焉能不乱?”
言罢,朱标早已是满面唏嘘。
朱元璋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侯平安却是没在意这父子二人的神情,反而歪着脑袋道:
“闹了半天,你关心的问题是这个啊!”
“为什么不早说呢?”
朱标面色一怔,看了一眼朱元璋,跟他一样。
“你有办法?”
朱元璋满面期待道。
“算是有吧。”
侯平安微微颔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