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年)朱元璋死后因为太子早逝便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母亲腿上一字一句奶声奶气的跟着读。
袁忠笑道“夫人,你说你给他讲这些他听得懂吗”?
这位温柔朴实的女子摸着孩子头发道“记在心里,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说完摸着小男孩头轻声细语问了一句“是不是啊,彬儿”?
小孩点了点头“娘,我一定是个好孩子,将来要惩奸除恶”。
夫人笑道“彬儿,谁教你的惩奸除恶,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袁彬指了指父亲“父亲每次出门都说他要去抓坏人,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去抓坏人”。
袁忠哈哈大笑“是啊,等我们彬儿长大了,就把全世界的坏人都抓光”。
袁忠道“夫人,新皇登基,宫里有许多事情需要我去忙,这几日就辛苦你照顾彬儿了”。
王巧风握着袁忠的手“夫君,你放心,不求彬儿以后大富大贵,只求他能做个良善之人快活度过一生”。
袁忠道“夫人,要是急闷了,就带着忠儿去找你妹妹,她性子活泼你也能有趣些”。
王巧风点了点头“好,夫君放心吧”。
朱允炆登基不久一日上朝亲信大臣齐泰说道“圣上,先皇在时把儿孙分到各地做了藩王,可如今各个藩王势力越来越大,如果再不削藩必定会威胁皇上的势力啊”。
黄子澄点点头“是,燕王、晋王势力实在太大已经威胁到皇权”。
朱允炆攥紧龙椅扶手“那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黄子澄道“臣建议,以边防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同时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
齐泰点了点头“臣附议”。
方孝孺道“臣深知要想让我大明朝长治久安,必须武力削藩,予以长久解决,让他再无势力复辟的可能性”。
建文帝皱了皱眉头“可是这些都是皇亲国戚,是朕的骨肉至亲啊,这天下百姓定会说我残忍至极”。
高巍道“臣有一法,可效仿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做法,朝廷发布推恩令,命令地方藩王将朝廷的恩赐推及到诸侯藩王的子孙身上,本来只是嫡子继承,现如今只要子女都可,这样他们的后人会十分拥戴皇上,并且他们内部自己会容易出现内讧,出现矛盾。进而出现内耗”。
建文帝摇了摇头“方法是可以,但是时间太长,这段时间会生出什么变故,也是难以预测之事”。
礼部侍郎董伦说道“皇上,臣觉得各位大臣还是太杞人忧天,我们只需要以礼待之,他们也不会无缘无故起兵造反,于情于理于他们都不利啊”。
卓敬道“臣建议将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迁徙到南昌去南昌地处下游,一旦南京发兵往南昌,其势就如囊中取物”。
朱允炆打了个冷战,颤巍巍说道“此方法可行,但是四叔会听命吗”?
姚广孝道“如果他敢违抗,就直接兵力镇压”。
朱允炆心里对朱棣有些恐惧,便点了点头“好了,我想想,今日就下朝吧”。
下了朝后,方孝孺见朱允炆拿不定主意便求见朱允炆。
他建议道“皇上我们先从势力较弱的藩王着手,可以把山东按察使陈瑛,调任为北平按察佥事,让他暗中监视燕王,看他是否真如表面那么无欲无求,如果燕王有任何动作我们就会提前知晓”。
朱允炆点了点头道“你告诉陈瑛监视四叔一事,还是别让他知道,而且我也不会相信他真的能造反,削藩一事,就交给你着手去办吧”。
北平在朱棣的治理下也算是富庶安康。
一日朱高煦前来禀告“父亲,北平新来一个按察佥事,朝中有人建议削藩,你说他会不会是来监视我们的”。
朱棣若有所思的样子“以防万一,你想办法让他成为我们的人,我到要看看我这侄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朱高煦道“是,爹”。
朱高煦悄悄送了许多金银财宝,美女珍馐。刚开始陈瑛还假装拒绝,最后便妥协了。他向朱高煦说了自己调任北平的目的。
朱高煦心里吃惊果然猜对了。他于是说道“你就在我们这里享福,对建文帝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说”?陈瑛点点头“那是自然,朝廷有什么最新消息,我也会提前告知”。
朱高煦哈哈大笑“好兄弟,来举杯”。
朱允炆在大臣的建议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九个藩王就有五个被就地正法。朱棣看到此情景叫来朱高炽与朱高煦。朱高煦道“父王,看来皇上的目的已经十分明显了,当初听陈瑛说皇上要削藩,我也只是当他说说,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朱高炽点了点头“是啊,我们兵力十几万,他不敢先拿我们下手,只能挑一些软柿子捏,但照这样下去,又不知会给我们按一个什么罪名”?
朱棣握紧了拳头道“看来,不造反是不行了,我的好孙子刚刚出生,不能让他一出生就没了爹娘。你准备所有事宜,等我命令,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南下”。
朱高炽道“父亲,直接造反名不正言不顺,我们需要一个理由”。朱棣想了想“那就清君侧,给皇上清一清身边这些歪门邪气之人”。
朱高炽点了点头“对,其他藩王如果不支持,但定是也不会反对,他们心里估计早就需要一个带头人,可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朱棣哈哈大笑“好侄子,别怪你四叔,这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我的,要怪就怪你太年轻,沉不住气啊”。哈哈哈………。
朱棣于建文元年(年)起兵反抗,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南下。
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德州百姓刚刚经历了一场厮杀,众人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