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曾经支持过张士诚,导致朱元璋在打张士诚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睚眦必报的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为恢复生产,减免与降低了很多地区的赋税,唯独江浙地区,赋税加了数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诏令中要求,江浙人士不得进入户部任职,并将这一条写入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子孙都要听话。
“江浙赋独重”,是朱允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江浙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巨贾云集、文教兴盛,也是自己未来大商业帝国的重中之重。
一个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江浙,是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孕育出繁荣的商业版图,更严重的是,过重的赋税,影响生产积极性。
大家都不事生产的话,社会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多,哪个朝代不把“就业”作为重点来抓?朱允炆需要一个稳定且繁华的江浙地区。
郁敦本、张昭季,解缙都支持改革江南赋税,突破《皇明祖训》。
方孝孺也是如此,更是提出以民为重,同时拿出朱元璋的话“与民休息,使积蓄之,是谓生之畜之”,主张轻徭薄赋。
朱允炆同意四人的看法,正准备下令拟旨,方孝孺却又说道:“陛下,遵《周礼》,江浙之地,可行井田制,以增国力。”
“井田制?”
朱允炆牙齿有些酸。
井田制这玩意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东西,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已经被时代抛弃过的制度,你竟然还想拿过来用?
虽然井田制采取的是国有化制度,陛下将土地赐给诸侯、臣子,这些人找奴隶来耕作,土地不能买卖、转让,贵族坐享成果。
这种制度限制了生产力,已被时代所摒弃。
没想到方孝孺竟然还想恢复?
朱允炆清楚,方孝孺的一切行为,一切思维,一切办法,都来自于《周礼》,这个家伙太理想化了。
“方先生应该读过《吕氏春秋·察今》吧?”
朱允炆没有直接回答方孝孺的话,而是反问道。
方孝孺连忙点头,回道:“臣读过。”
朱允炆认真地对方孝孺说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段话,先生可有印象。”
方孝孺点头。
朱允炆继续讲述道:“先生坠《周礼》于水中,舟已行进,而《周礼》随暗涌而动,刻舟求之,《周礼》尚在?”
方孝孺迷惑地看着朱允炆。
郁敦本、张昭季、解缙霍然开悟,明白陛下这是警告方孝孺,不要动不动以《周礼》为指导,那玩意太老了,不管用了。
变通,方可行进自如。
方孝孺也不笨,明白过来,施礼受教,退至一旁。
朱允炆命令解缙拟旨,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降低江浙税赋,并以“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的方式,打破了朱元璋的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