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飞眼三国 > 29.鲁肃:鲁而仁厚,肃而端庄的大都督

29.鲁肃:鲁而仁厚,肃而端庄的大都督(1 / 2)

窗台上花瓶里的绿萝,已经发黄了,我决定不再想办法让它绿回来了。

绿了大半年,够辛苦了,何必逼迫它鞠躬尽瘁呢?还是赶紧死而后已吧。

提到三国时期有能力效忠国家,尽心尽力的能臣良相,大家都认可非诸葛亮和周瑜莫属。

鲁肃可以排在第三位,他的忠诚和能力都是上乘的。

如果评价谁能从全局的角度看清楚事物的发展趋势,能够纵横捭阖,平衡内外部关系,那鲁肃无疑是最优秀的。

鲁肃是当时少有的具有大局观和预见性的重要统帅。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鲁肃是谋万事者,谋全局者。

诸葛亮和周瑜,好像都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鲁肃的情况不清楚。似乎只有这样专注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忠诚,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主子和国家那里。

鲁肃在与孙权同榻共饮之时,前瞻性地指出:

“纵观天下大势,汉室是根本不可能复兴的,曹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消灭。从长远而计议,我们必须在江东形成巩固根据地,然后再观察形势的变化。要先剿灭黄祖,在进攻刘表,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才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走的道路。”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鲁肃这番话,切合实际,明白己方的处境和实力,知道敌人之强大,局势之复杂。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陈寿在《隆中对》中描述诸葛亮的观点有三,

第一,分析了当时各方争霸势力的优缺点。

第二,荆州为起点,占据荆益二州,向南联合,向西推进。

第三,联合东吴,抗拒曹魏。

这些观点没有错,但这是一个静态分析,他没有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

联吴抗曹,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三方势力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必然会改变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隆中对还是过于乐观了,并没有动态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而鲁肃的观点强调江东一点为依据,展开长江流域一线做根本,夺黄祖刘表之荆州打开局面。点、线、面结合递进,提纲挈领,进可攻退可守,并可随机应变,是真正的战略级指导方案。

三国时期对统帅的描述有谋略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三个层面,唯独鲁肃在东吴的四大都督里面,在三国中包括诸葛亮、司马懿等等军事家在内,他都是独树一帜地拥有一个自己的称号,外交家。

鲁肃,凭借武力战胜敌人的战例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使用外交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最高明的胜利,却是别人很少能够取得的。

“主公,此战绝不能降,我们一定要据守长江天险,对抗曹操到底。

试想,像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如果投降了曹操,还会被分派到一个地方当一个小官,好一点的还有机会官至州郡。而您如果投降了曹操,那么将来所处的境遇,一定是非常的不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甚至连性命都无法保全。

何况我们江东的万众父老,还有你的家人亲属,都要过上寄人篱下,苦不堪言的日子。您的父兄泉下有知,一定会责怪于您。

千万不要被那些势利小人的言论所左右,他们只为自己打算,从不考虑主公和东吴的社稷。”

刘备望风而走,曹操十万大军直逼东吴。

虎视眈眈之下的东吴群臣,不论文武,不分老幼,齐刷刷地跑来,劝吴主孙权投降曹操。

在他们看来,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了,东吴迎战无异以卵击石,毫无胜算。

鲁肃私下里对孙权说这番话的时候,周瑜也匆匆赶了回来,他是坚决主战的。

最新小说: 大宋:刘备竟然穿越成了赵构 影视:从小酒馆开始 重生后灵异复苏之升级系统 美漫:老六盲盒商人,超英麻了 影视大庆:开局纳妃范若若 赛尔号:开局一只雷伊,征服谱 人在大庆,瞎眼皇子,青梅范若若 三国:皇甫军校,开局大雪龙骑 改造海岛老宅,给女儿建万亩乐园 崩铁:穿进星穹铁道解锁词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