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带着朱元璋一行人进入会场时,
众人中认识李玉的人立马围了上来。
“李爷,早上好。”
“又见到李爷了,李爷好!”
“李爷,我老张给您问好!”
……
李环走上来,小声汇报到:“李爷,老熟人都到了。”
“新发出的名帖一万三千多张,实到一千两百人。”
“应天府发出名帖一千六百张,实到人。”
……
李环清楚李玉的脾气。
汇报不带任何情绪,没有任何废话,如实地说出各种数据。
“十分之一的人愿意来,不错了。”
大明抑商,商人最忌讳出头风。
加上大明初立,各地还有不少匪类流窜,商人外出不怎么方便。
有资格收到名帖的人,都是名声在外的大富商。
这些收到名帖的人本身不差钱,就更不愿意冒风险了。
一万多张名帖,有十分之一的人敢过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李玉拍拍李环的肩膀,鼓励道:“这两年你做的不错,有时间回学堂深造下,下一步有重担交给你。”
各地商人的合作关系都是李玉在维护。
这两年,少了很多偷奸耍滑、不肯如实交分红的家伙。
李环年纪轻轻,压得住这些猴精的老家伙,确实做的很不错。
一边的朱元璋深深记住了李环。
能得李玉看中的人不多。
这李环显然是李氏一族的重要人物。
朱元璋拿着名帖,好奇地问道:“什么资格才能收到名帖?”
“名声在外,身家不低。”
李玉没多解释,随口糊弄了一句。
往年要求高,得进入过书楼包厢的人才有资格。
这次交易会是特殊情况,就是为老朱准备的。
收到名帖的人都名声在外,且都是好名声。
身家都不低。
基本都是几代人经商的巨富之家。
能在蒙元末年的乱世生存下来,都有几分底蕴。
比如说苏州沈家,也收到了名帖。
但沈家后辈畏朱元璋如虎,肯定不敢来应天府附近参加什么莫名其妙的交易会。
李玉走到沙盘前。
打量片刻,赞道:“做的不错。”
花花绿绿的沙盘上,插满了小棋子。
每一钟颜色都代表了一行生意。
每一个小旗子,都是代表的一位超级富商!
沙盘上的几百个小旗,就是李玉这七年的成果。
不知不觉间,除了应天府,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大明各大富裕的州府都被插上了小旗。
“这市场图,我看过。”
“小旗都是一个个大豪商吧?”
朱元璋冷声道:“大明各地都有,为何应天府一个小旗都没?”
李玉抬头,一脸无辜。
与他合作的商人不去应天府讨生活。
不仅仅是李玉的要求。
这些商人自己也不敢去。
说起来,还不是朱元璋自己作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