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这下要掉坑里了。
讲台上。
李玉看着一众朱家人,暗笑朱元璋失策。
朱元璋惦记他的学问,就得承担后果。
以李玉的学识,引导改变朱标等人的观念,实在是太小儿科。
就想朱元璋之前,对商人无比防范。
见识过交易会,朱元璋肯定不会同原本历史一般,对商人百般防范打压。
“第一堂课,我不讲具体科目的内容。”
李玉站在讲台上,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儒雅之气。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第一堂课,我给你们讲讲师的由来、道的由来、学问的由来。”
“上古之时,人不识丁,结绳记事,掌握学问的人,被称为巫……”
“中古之时,仓颉创字,雕龟刻甲,掌握学问的人,称之为祭……”
“春秋之时,圣人辈出,学问爆发,掌握至理的人,皆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学员,创立道儒墨法农医……”
……
“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掌握学问人越来越多。”
“朱家天子鼎立中原之后,更近一步,广立社学,让所有人都有一个读书的机会……”
“单从这点来说,朱元璋堪比古之圣贤!”
一堂课,未讲授具体学识学问,未考究经典。
只讲述文字学识的由来与变迁。
朱家人听得如痴如醉。
听到李玉夸朱元璋堪比古之圣人,朱标等人皆是心有荣焉。
“学问的传播,也决定社会的统治阶层。”
“简单的话老说,谁掌握学问,谁就是统治社会的人!”
“下一课,我给你们分析自夏商周到元明统治者的演变过程和原因……”
……
应天府皇城。
朱元璋看着朱标抄录李玉的讲言。
越看越是心惊。
“上知蛮荒、下晓元明……”
“这李玉之才,通天绝地,旷古绝今!”
朱元璋看的茅塞顿开。
“谁掌握知识,谁就是统治社会的人!”
“这句话,说道咱心坎里了。”
“咱的大明,掌管这天下的,不是咱这个皇帝,而是咱带领的一批读书人!”
朱元璋放下讲言,内心激动久久未能平息。
“才通古今,却只愿为商!”
“这李玉不肯为咱所用,咱真是心痛啊!”
看完李玉的讲言。
朱元璋明白李玉的才能并不局限在商业一途。
或许正因为李玉不在庙堂,他才不能施展所学。
“咱让标儿他们拜李玉为夫子,当真是一步秒棋!”
“李玉才能通天,不为咱所用,只能希望标儿他们能学得李玉之一二。”
合上讲言,朱元璋拿出纸笔,给朱标等人回信。
信中着重强调,以后必须将李玉的一言一行全部记录下来。
第二天。
李玉讲解社会体系的变更。
上古巫与祭、中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元明。
后面一周,每天讲解一个朝代的落幕。
李玉言语之间,有意地将每一朝的落幕原因往体制、土地兼并上引。
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无力打破统治阶层的整体利益。
土地兼并的问题,在封建朝代,一直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麻烦。
着重强调这一点,也是李玉要推行工业化,必须借朱元璋的手来打破土地兼并的局面!
直到第九天,讲完元朝覆灭。
第十天。
李玉为大明把脉,预计大明未来的走向。
“科举,并非是大明发明,但一定会被大明发扬光大……”
“社学已经实施多年,大明读书人万万之数,谁也阻挡不了这万万学子的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