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已经不需要在多说了。
齐家,这里的“家”不是现代人默认的一家三口的家庭,而是“大家”。
原始时期,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家”,众多部落集合统称,就是“国”。
所以儒家提出的“家”,指的是一个大的集体,春秋时期就是这样一个个大的集体组成的各个诸侯国。
一旦要开战,征兵令颁布到这个集体,指定该集体出多少甲士,出多少战车……
所以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所以儒家的“齐家”,齐的不是自己的小家庭,而是一个大集体的人际交往!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商鞅在秦国变法,律法将“大家”拆分成“小家”,男子成年就要分出去,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刘邦刚刚夺得秦国,建立汉朝时,还问人:“我创建的家业如何?”
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要舍弃秦国的制度,恢复“分封”……事实证明,汉朝最终还是延续了秦国制度。
只能说是“真香”!
……
高景带着百越难民占据的这片土地,属于丹阳附近,楚国立国后的第一个国都,在如今楚国的领土上,靠近韩国。
当然,距离丹阳还很远,在丹阳之地的旮旯里。
战国分封,从不是分封某个城池,而是某个地域,比如商鞅分封商於之地,而不是商於之城。
所以这个地方还属于丹阳之地。
分封于熊氏王族,一个叫芈春的边缘王族,说起来还跟秦国的昌平君芈启同辈,只是关系太远了。
替他打理丹阳之地的,就是一个叫“卓礼”的,芈姓卓氏。
高景带着惊鲵,由山绳驾驶者马车,又带了三十个护卫队员,一路赶到丹阳城。
之所以带这么多人,还是为了排场。
高景不在乎这些排场,但是贵族很在乎!
他要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上门,很难见到主事之人,但是有了排场,任谁也不敢轻慢。
果不其然,只是说了一声,门客就立马小跑着进去禀告了。
没多久,就将高景等人迎进府里。
……
王族芈春是见不到的,最多也就见到替他打理封地的卓礼。
客厅里,高景带着山绳,见到了卓礼,一个身穿华服的中年人。
卓礼先是看了看两人,直接忽略掉了端着瓮的山绳,把目光主要放在高景身上。
在他眼中,高景虽然年纪很小,但气质不凡,站在那里身姿挺直,目光坚定,神态从容……
所以他直接无视了山绳,对高景行礼道:“芈姓卓氏,礼,见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