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儒家礼节繁琐,《礼记》足足四十九篇,《大学》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
但繁琐的礼节,其目的,归根结底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正身”。
如果能将繁琐的礼节做到一丝不苟,身体力行,那身正自然也就“心正”了。
之所以觉得繁琐,是因为心中“急躁”,心不正的缘故。
进行礼节的时候,心里总想着“这玩意有什么用?”“怎么还没结束?”“这要弄到什么时候?”……
这许多的杂念涌上心头,杂念多了,心又怎么可能正的住?
……
小圣贤庄别院一处竹林里,有一间竹屋,邻水而建,波光艳艳,景色秀美。
被荀夫子拉来的高景,除了参加了一次拜师仪式外,其他时间都住在这里,以后也会一直住在这里。
此时换了一身儒服,看起来眉清目秀,整个人跟“庶民”压根扯不上关系。
除了荀夫子外,韩非跟李斯也都在场,四个人刚好围坐在一张案前。
荀夫子闭幕思索。
李斯捧着一卷竹简在看着,给人一种不苟言笑的严肃感。
高景不耐跪坐,直接盘腿坐着,也捧着竹简,看看李斯,最后还是选择了韩非,凑过头去小声问道:“韩非,这是什么字?”
韩非凑头一看,笑着道:“这是秦国文字,是“教”字。”
难怪不认识。
高景若有所思的点头,又问道:“何解?”
后世常用字两千五百多个,而这个时代常用字只有七百,所以每个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果不搞懂每个字的含义,那么读竹简就跟读天书一样……
“教,从攴,从孝,是执以教导人者,上攴之以示儆,下顺之而从所施为教。”
韩非解释道,又用手指沾着茶水,在案上写着,口中道:“这是楚国的“教”,这是魏国的……韩国的,燕国的……”
高景仔细看着,不求当场记下,反正都会记录在书里。
等七种不同的“教”字写完,韩非好笑的看着高景,道:“小师叔,你不是已经学会齐国跟赵国文字了吗?”
高景摇头,道:“我那是囫囵吞枣,未得其味。只是认识,没有学到真正的意思,否则也不会来这里求学了。”
韩非思索了一下,佩服道:“小师叔的求学之风,韩非佩服!”
“你们小师叔学风严谨,这点你们两个要好好学习。”
一直闭目沉思的荀夫子终于睁眼开口道。
韩非跟李斯都行礼正色的道:“是,老师!”
荀夫子这才点头,看向高景,道:“小师弟啊,这几天我思考你说的这些,心中大有所得,但何为“知行合一”还是有所困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