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珠转身就准备走,被陈江河赶紧一把拉住。
“我哪有什么东西,昨天不是说要在那边给乡亲们分钱嘛。”
骆玉珠一听,她是真的忘了这茬。
只是这样一来,好像显得自己有些没羞没臊的着急男人似的。
“好你个陈江河,故意不提醒我,看我笑话是不是!”
骆玉珠红着脸就要追着陈江河打。
“哈哈,是你自己忘了,这事儿你又不是不知道。”陈江河大笑逃走。
“我不管,你就是看我笑话!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想你想疯了呢!”
“难道不想吗?”陈江河一边跑,一边故意逗她。
“是是是,我想死你了!”骆玉珠咬牙切齿。
……
陈江河到达机关宿舍的时候,乡亲们已经早早在此等候。
只是陈金水没有钱来领钱,而是让巧姑代劳,除了生陈江河的气,自然也有让巧姑多接触陈江河的意思。
不过巧姑和陈江河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却是让陈金水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了。
至于自己要不要拿抽成,陈江河来回想了几次,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他虽不认同前身放弃抽成的作法,但这是自己穿越前,前身做的最后一件事。
就当是完成遗愿吧。
而且如此一来,在乡亲们原本对自己好感的基础上,也更算是锦上添花。
年代的最佳风口,是创办企业。
而创办企业,肯定需要人员的补充。
陈家村,就是他天然的群众基础。
和陈家村人搞好关系,对他以后也会有不少帮助。
根据他的了解,年代,各地政策逐渐开放。
与此同时,外界也正发生着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
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乡镇企业则靠着外贸的订单大发横财。
苏南的纺织业、文州的皮革业、东宛的玩具业也都成了当时我国外贸的金字招牌。
年代搞乡镇企业的企业家们,也成了开放之后的第一代企业家。
既然赶上了这个风口,他要是就这样错过,还不如找块豆腐自己撞死得了。
至于创办企业的条件。
在前身带着陈家村赚钱之前,已经通过个人收购,卖给县里一万多公斤大麦。
赚了几百块钱,加上这些年前身走南闯北做生意的积蓄,目前手里有三千多块钱。
要知道现在工厂的工人,一个月的平均工资也就九十多块钱,而且还不是谁家都有人能进工厂。
如今刚好赶上市场大开放,即便是做零售的人,也不愁货卖不出去,只愁进不到好货,所以资金回笼的特别快。
三千多块钱,加上自己在县里的声望,领导的支持,承包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事。
晚上回去的时候,陈江河就此事跟骆玉珠商量了一下。
骆玉珠自然是满心支持,并提议自己的那些姐妹们也可以加入进来,还把自己两千多块钱的积蓄拿了出来,两人的钱加在一起差不多接近六千块。
陈江河没有故作矫情的推辞,他把自己的钱和骆玉珠的钱放在一起,锁进柜子里。
陈江河看好了城边的一家服装厂,打算从服装行业入手。
这个行业入门门槛不高,而且也属于劳工密集型产业,很适合初期的资本累积。
以现在的市场,加上他后世的见识,他有信心能在下一个风口到来的时候,赚上几十上百万,甚至更多。
不能小看这时候的几十上百万。
即便是放在九十年代初的一百万,也相当于三十年后的上亿了。
<crip i="halfHi_crip">$(".").la().ala("halfHi");iou(fu(){$(".oE").la().bfor("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