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本想拒绝,但刘长三毕竟是自己的引路人,推诿的话实在说不出口,便淡淡一笑:“老大你说吧。”
刘长三长出一口气,他原本还担心小明耍性子撂挑子,但此刻总算放下心:“咱们给灾民发粮,就得买米啊,买很多米,但咱们香堂里,没有与米行的人相熟的,所以只能装成客商去买米。”
小明皱眉:“买几万斤的米,装成小商小贩可不成,得打着大商号的名头,我这岁数,人家怎么看也不是大商号的朝奉掌柜啊。”
小明又说:“要是扮成小伙计,人家又觉得我拍不了板,多半不会搭理我,要不你让十二哥他们去,他那年纪对得上。”
刘长三愁眉苦脸的说:“兄弟你说的对,买那么多米,可不得装成大商人。”
刘长三为难:“但这个差使,旁人都干不好,也包括张十二,哎呀,哥哥我也是没法子,你还不知道他们?”
“一帮没见过世面的泥脚杆子,脑袋都不怎么灵光,说话都说不利落,让他们干粗活卖力气还成,让他们装成买卖人,怎么看身上也还是一股土味穷味,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啊……我思来想去……”
刘长三一边说一边观察小明的脸色:“让他们去,一张嘴就得露馅,所以呀,这个事,只有交给你,哥哥我才放心。”
小明苦着脸为难的说:“兄弟我……”
刘长三打断了小明的话:“哥哥我信得及你,你去保证能成,放手去干。”
小明只好点头:“老大,若是有什么纰漏,你可担待着些。”
这句话,必须说到头里,相当于免责条款,有事可别怪我。毕竟领导事后找后账的事,小明前世可没少见。
刘长三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哥哥信得及你的手段。干好了算哥哥的……哎呀,不对,干坏了算你的,哎呀也不是……功劳算你的,出了岔子算我的。”
第二天下午,小明精心打扮了一番,直奔丰升米行。
这丰升米行在扬州算不得大米行,但买卖却好的很。
此时临近年下,各色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进进出出,每个进来的都拿着大大小小不一的米兜米桶米袋子。
几乎每个走出米行的人都没有空手的,或抱或扛或拎,或满袋或半袋,或欢喜或严肃的迈出米行的门槛。
小明穿了一件半旧的兰竹布夹袍,外套成新的青灰色套扣背心。
这身行头,说贵不贵,说贱也不贱,加上他不过十几岁的年纪,看起来既像少年考场得志的穷酸秀才,又像是哪个商号柜上的学徒伙计。
不过与其他走进米行的人不同,小明手里既没拎着米袋,也没抱着米桶,而且是迈着方步,不疾不徐、不紧不慢的背着手迈进了丰升米行的门槛。
进出米行的人多,每个人都是让伙计称了米,交了铜板或宝钞拿着米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