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为什么要学这样的无用之物?”
他的想法很简单,扔掉无用的,留下有用的。
“至于为什么要学?”
朱橚想了想滁州的那个名为帅家默的胥吏,沉声说道。
“因为这是正道,这才是对的。
而坚持这些东西的人,像一把火一样,照亮引领后人前行。”
“火?”
这些复杂晦涩的道理,对现在的朱雄英来说还是有点难了。
他的小脑袋飞速运转着,可还是一团浆糊。
只好将这些话,默默地记在心中。
未来的几十年里,每等朱雄英面临困难抉择的时候。
他都会想起这一日和朱橚的对话。
直到朱雄英驾崩前,他和太子叮嘱的,也是这些话。
后事暂且不提,按下不表。
……
针对朱橚的弹劾,被朱标监国的圣旨所打乱。
他得以平安无事,悠闲地在慈宁宫待了两月。
三月,春风料峭。
文华殿内。
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宋濂,第三次递上了自己的辞呈。
朱元璋自然是多加挽留,不过更多的还是意思意思。
因为对方的确太老了,老迈昏聩尚不至于。
但翰林院颇为繁琐的事务,已然让他心力交瘁。
嘘寒问暖之后,朱元璋给予对方颇高的退休待遇。
每年依旧足额发放对方俸禄,保持官职待遇不变。
“多谢陛下隆恩!”
三叩九拜后,宋濂站起身来,迈着蹒跚的步伐离开了文华殿。
望着对方远去的身影,朱元璋带着几分惋惜说道。
“标儿,当年浙东四先生,现在已经四去其三了。
只剩下一个刘伯温,现在还时常告假。”
所谓的浙东四先生,还有章溢和叶琛。
他们皆是大才,曾经担任朝中要害职位。
御史中丞,亦或是分封侯爵。
“宋师年纪是大了。”,朱标的语气中不乏几分惋惜。
只不过,没等他们惋惜多久。
刘伯温的死讯也在宋濂辞呈后第六天传到宫中。
披麻戴孝的刘涟,跪在地上报丧。
“请陛下恩准家父能安葬于青田老家。”
朱元璋自然不会拒绝,让朱标扶起来对方,又给了不少恩容。
一炷香后。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前两天才聊到浙东四先生。
现在竟是一个都不剩下了!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两人面前。
现在的左丞相李善长可真的无人制衡了。
功勋、资历都是文臣之首的他,现在彻底做到了毫无掣肘!
“标儿,咱记得李善长似乎年纪也不小了。”
朱标回忆地说道。
“父皇,李相国今年应该六十二了。”
闻言的朱元璋若有所思。
“六十二了,是不小了。”
几乎没过几天,文华殿就传出一份圣旨。
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
中书省内。
李善长跪着接旨,旁边的人脸上隐隐带着几分喜色!
中书省统御六部,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大都督府调动天下兵马。
现在李善长可真是位极人臣了!
集三权合一!
<crip i="halfHi_crip">$(".").la().ala("halfHi");iou(fu(){$(".oE").la().bfor("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