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学的毕业晚会结束了。
苏晨在晚会结束后便回到家中休息去了,接受原主人的记忆,接受系统,刚才又深情演唱了一首歌,苏晨着实有些疲惫了,倒在床上便睡着了。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节目结束以后,《同桌的你》直接成功出圈。
逗音、拍手、黄瓜视频,各大短视频平台都被苏晨那首舞台版的《同桌的你》所淹没,而且点击量都很高,第一个发布视频的作者粉丝都直接增加了几十万了。
v博、头条、小度等各大传媒平台及搜索引擎,《同桌的你》也都在搜索榜前十,甚至连苏晨这两个字都上了热搜榜。
为什么?
是因为这首歌真的好听吗?
这当然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同桌的你》本身就是一首质量非常高的歌曲,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晚会现场和当时正在看直播的观众又大多是学生,自然更容易产生共鸣。
哪有少年不动情,只是未及情深处。
这也导致直播间的人气高居不下,被吸引进来的新观众也很快被吸引下来,热度越高人数越多,良性循环下加上苏晨的精彩演绎,这才轻而易举的打破了所有大学毕业晚会有实力来的最高在线人数。
而目前这首歌之所以能飞速的在网络上传播,在热搜榜寄居前列,是因为它不仅仅在吸引这些青少年学生们,更是深深触动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
因为《同桌的你》还占据火爆的另一个原因,那边是——情怀!
苏晨用《同桌的你》,成功勾起了每个听众的回忆。
或许你现在已经毕业,或许你已工作多年,或许你之念过小学,或许你心中已淡忘当时的那些纯真与快乐。
但听到这首歌之后,你总会想起当初,回首往事,被心中那抹自己的异动所感染。
苏晨用他的歌声,激发了所有人的共鸣。
谁都有过青春,谁都有过遗憾。
这种共鸣,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
《同桌的你》这首歌是靠时间累计的,年轻的人听到可能更多的是回忆,更多的是感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阅历的增长,听到这首歌会更加的有感触。
歌词以叙为主,将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交织表情,以不饰雕琢的手法塑造出了真挚、清丽的艺术效果,使听众听之情溢神飞,浮想联翩,你听:“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看了我给你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廖廖数语,就引起无数追忆,难以弥补的悔恨和几多误解、万端感慨统统呈于听众眼前,使你扼腕、动容。
同时这首歌演唱全是学生真实生活及心态,情感含蓄旋律流畅深沉,每个人都能从这首歌里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诸多因素,奠定了这首歌的普及度一定是大众化的,全民化的。
酒桌上,看着手机直播的少年独自一人端起一杯酒独自说道:“兄弟,我想你了!”
学校宿舍里,一个人在看,吸引了所有室友一起来看,他们或是想到了之前分离的同学,或是相互对视,感动的相拥在一起。
居民小区里
一户人家客厅里放着投屏的逗音视频,一家人其乐融融,视频里播放到《同桌的你》,全家人听完相拥在一起,爸爸妈妈对视:你就是我盘起长发,穿上西装想娶/嫁的人,低头看去,孩子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生活的见证。他们及时彼此最好的同桌。
一户人家的卧室,女孩独自一人趴在电脑桌前,想起那个天天坐在她旁边逗她、气她,但同时又呵护她,给她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他又哭又笑的那个男生,她缓缓低下头,眼角留下怀念的泪水:“成光,哪怕没有在一起,和你度过的时光依然是最难忘的。”
……
一幕幕画面仍在继续。
相同的是回忆,不同的是故事。
不同的是年龄,相同的是情怀。
在不同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快速传播,或是在电脑上,或是在电视上,或是在手机上。
无数的人在听《同桌的你》。
无数的人在回忆、缅怀、珍惜自己的曾经或是现在。
无数的人在听完这首歌之后,泪流满面。
这一夜!
苏晨这首《同桌的你》席卷全网!
这一夜!
苏晨这首《同桌的你》泪崩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