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哉大明 > 第二一五章 后金谋士

第二一五章 后金谋士(2 / 2)

对于这个难得的文化人儿,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俩自然要格外加以重用。希福本人也是不负重托,屡次衔命出使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为“调和”满蒙之间的关系、拉拢蒙古中小部落进入后金阵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希福还随同皇太极父子处理军政大事,不管是出谋划策,考核将领,均能尽职尽责,尚属公允。

希福还与范文程共同建言制定清初部院官制,两人是后金文官中的翘楚,一起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林丹汗本不足为虑,若是贼心不死,也正中我后金下怀,只是……时机最是令人担心之处,”

林丹汗若是一上来就轻易出动,妄图在后金的后面捡些便宜,相信后金只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结合那些已经归附后金的蒙古部落,肯定会让林丹汗得不到什么好处。

或是他们一直隐忍不出,也正是如后金所愿。

怕就怕当后金与大明打的不亦乐乎、甚至后金突破了大明的防线、并准备突入了大明腹地、甚至当后金在前线遭遇了挫折(最后一点因为不吉利,因此希福没有提及)的时候,若是林丹汗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现在后金的背后,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这就是希福最为担心的地方。

尽管有这种担心,希福对于发动此次对大明的攻势,还是坚决支持的。因为若是无所作为下去,后金肯定会被大明的封锁政策困死,因此为了摆脱目前面临的不利局面,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希福将自己的顾虑提出来,并不是要皇太极打消进攻大明的计划,相反他是要皇太极更加坚定决心,即便林丹汗对后金的后方造成了一些破坏,皇太极也应该义无返顾地实施进攻大明的计划。

有所取,有所舍,是为雄主。

皇太极听了两位谋士的缜密的分析,不禁大为满意,信心也是从未有过的坚定。此前心中的些许阴霾,似乎也随之消失殆尽。

他的身量不是很高,可绝对称得上“大”——为了那个标准的大脸盘子能够从容“展布”开,势必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头颅,而为了外观上多少“协调”一些,宽厚的肩膀和庞大一些的身躯也就成为必须。

除此之外,与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比起来,皇太极也要大上十几岁。

————

站在西平堡外的一处山坡上,皇太极举目望着山脚下显得乱糟糟的营寨,心思凝重。

本来女真或蒙古人就谈不上什么“军纪”,再加上有意识的“无所作为”,后金的营盘更是乱的不能再乱,帐篷随意搭建,军兵随意出入,几如集市。

不用费心去想,皇太极也知道,更靠近大凌河堡的广宁,肯定也是如此一番乱糟糟的景象。

目前的广宁是由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坐镇,也是正在集结兵力。

令皇太极心思凝重的,不是对本方阵营缭乱不堪的烦恼,而是这种缭乱不堪……似乎并没有取得任何作用。

相信大明的斥候早已发觉了后金已经开始集结兵力,也早已盯上了后金在广宁、西平堡和辽阳的几处大营,而皇太极就是希望大明的主将能够看在后金“立足未稳”并且“缭乱不堪”的份儿上,从大凌河堡、锦州和松山等处出动,对后金的营寨发动偷袭……若是心情好的话,皇太极还打算败上那么一两阵,以刺激大明守将更大的野心。

女真和蒙古的儿郎适宜冲锋陷阵,对于进攻坚固的城池并非擅长,因此,不要说在开阔地带进行决战,即便是能够吃下一部分明军,皇太极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即便因此要付出一些牺牲、要佯败一两阵也是值得的。

但是,已经过去四五天了,大明的那些斥候也应该将后金大营的乱象通报给了主将,可后金布置在大凌河堡的斥候也并没有将明军出动的消息传递回来。

明军主将孙承宗已经是年逾七旬,因此对后金的这些小伎俩应该不会轻易上当。

说实话,皇太极对此也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姑且尝试一下而已,所以对于自己小花招的落空似乎也不该感到失望。

可是,皇太极此时的感觉,却远不止“失望”。 [本章结束]

最新小说: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嫡女重归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