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万贯对于市舶司来说并不是难事,重点是需要陛下同意让商船出海,建设海军,以及开设盐场。”
虽然于昭阳画的饼很香,但朱元璋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别说海军了,就是现在的大明水师,也是只吞金兽,朱元璋早就有意削减水师开支了。
“咱之后会找些人合计合计的。今天就到这吧,日后标儿要是有何想问的,就自己去问吧。”
朱标点头称是,于昭阳也行了一礼告辞了。
朱元璋并没有当场答应于昭阳开海的提议,这也在于昭阳的预料之中。毕竟在朱元璋一统江南的过程中,他的对手不是私盐贩就是走私犯。背后的势力不乏有海上经商的世家地主。若是开海如此轻易,于昭阳反而到怀疑朱元璋想给自己挖坑。
出了皇宫后于昭阳被侍卫带着到朱元璋赏赐给他的小院。院子不大,一个正对门会客的大厅,后面是卧室与书房。两面有两间厢房和一间厨房。虽然寒酸,但于昭阳也很知足了。能从老朱手里抠点东西是真不容易啊。
院外进来一个小旗官对于昭阳拱手:“在下刘介夫,奉指挥使令前来保护大人,任凭大人差遣。”
或许是老朱不放心,又或许是老朱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直接派了一旗护卫放在于昭阳身边。
于昭阳看着来人说:“刘小旗,以后就请多多关照啦。”
“多谢大人抬爱,下官不过奉命行事。”
“行了,别整那么死板,自在点,我这没什么要求。我接下来要去刘府,还请刘小旗找几个弟兄一道,帮我去拿点东西。”
“是!”
这就是古代啊,公器私用的感觉好爽。于昭阳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
来到刘府后于昭阳向刘基说明了情况,刘基说:“老夫也快要回乡下去了,趁着这段时间,先生还有什么需要,尽管和老夫说了吧。老夫尽力而为。”
于昭阳靠近刘基耳边低声说:“我在杭州道观有一师兄,道号观灵。他与我匪浅,我在他那留了几本书。他已时日无多!待他死后,你派人去他墓前把书拿走!”
刘基闭眼不语,于昭阳站直了又说:“你年岁也不小了,日后安安心心做个富家翁。且活吧!”
“老夫走后,先生也要顾好自己。要不要老夫帮先生寻些人来?光是农庄学堂那几个人,怕也不够先生使唤的。”
“我这人自在惯了,不需要什么人伺候。不过刘老您人脉广,要是能寻到几个能工巧匠或是名医,那再好不过了。”
“放心,老夫这点面子还是有的。这事老夫一定办到。”刘基伸手握住了于昭阳胳膊,诚恳说到。
于昭阳这才和刘基别过,和刘介夫回到宅子。
之后的日子于昭阳又把注意力放在学堂,自己日后不管是办工厂还是搞科研,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工人,现在多培养些能识字会算数的,日后行事也方便许多。这期间翰林院倒是派了两个侍书来学习于昭阳的识字方法,看来是准备编纂字典了。不过于昭阳挺担心这些文人,自己本意是想让百姓靠着字典识字的,这翰林院要是编出一堆之乎者也出来,怕是一点用也没有。但于昭阳也没开口,不想和这些夫子们起什么矛盾。
慢慢的时间来到三月,刘基登门拜访。
“刘老,这是准备归乡了?”于昭阳出门迎接,扶着刘基往里走。
“是啊,马上开春了。老夫在临走前来看看你。”
“寒舍简陋,勿怪勿怪啊。”
于昭阳一个人住也没怎么装扮,也只是在前几天往院子角落里移栽了棵梨树树苗。整个院子仍然透露着荒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