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很快,就传到了徐增寿的耳朵里。
魏国公一家,与燕王可是亲戚。
徐达长女,魏国公徐辉祖的长姐,就是嫁给了燕王朱棣。
朱高炽是徐辉祖和徐增寿的外甥。
徐辉祖对朱高炽是不怎么待见的,但徐增寿很念这份亲戚情谊。所以,听到朱高炽被皇帝下大狱,他非常紧张。
“我大哥回来了吗?”徐增寿试图让徐辉祖设法援救。
徐增寿一边焦急等待徐辉祖回来,一边飞鸽传书,通知北平的燕王,让他们设法援救。
就在徐增寿急的如同热锅上蚂蚁的时候,众多大臣已经来到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正前方,望着一大帮朝廷重臣,让太监搬来椅子,分两侧落座。
随后,朱元璋也没多啰嗦,直接让群臣议论抗倭之事,看看有没有什么良策。
龙案之上,有几本奏章被翻了出来,这些都是与抗倭有关的。
但朱元璋在里面,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众多大臣纷纷发言,朱元璋的眉头,却是越皱越紧。
车轱辘话,来回讲,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建议。
这些针对倭寇的策略,毫无新意,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只能短时间内打压倭寇,却根本无法根除。
“咱说的是根除倭寇!根除!不是打压!!咱要的是万世太平!!!”
朱元璋已经有些生气了。
大殿之内,文臣武将,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噤若寒蝉。随后,哗啦啦跪了一地。
“陛下息怒!”
朱元璋内心忍不住怒骂:一群废物!
每年都要给这些大臣那么多俸禄,关键时刻,没一个顶用的!
“都起来吧!曹国公!别缩在后面,讲讲!”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曹国公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很是信任,经常让他出京练军。
其中一部分对付倭寇的军队,就是他训练出来的,给倭寇造成不小的打击,对于抗倭,也颇有心得。
李景隆是功勋二代的典型代表,袭封公爵,熟读兵书,到各地练军,已经渐渐可以独当一面。
对这些二代的培养,朱元璋也是不遗余力,因为他们,都是留给朱允炆的能臣、重臣。
李景隆虽是武将,却非常白净,举止雍容,颇有儒将之风范。
他站起身来,朗声道:“陛下,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倭寇虽难缠,但战船、火炮、兵刃,威力有限,兵力亦有限。
若我朝能聚合十万大军,决战于大洋之上,可永除后患。”
李景隆先是显摆了一下自己对兵法背的有多熟,然后,非常直白的建议,可以派出优势兵力,在海上包围倭寇,然后全歼,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耿炳文、平安等一帮老将,纷纷低下了头,假装不认识这个人。
没有实战经验的功勋二代,让人很是头大啊!
朱元璋扯了扯嘴角,确定李景隆发言完毕之后,内心忍不住吐槽:就这?就这??!!咱培养了你这么多年,就想出一个如此空洞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