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朝能帮助一方,打压另一方,一统樱木,他们自然会感激我天朝,俯首称臣,也会勒令下面的百姓,不再犯我沿海。”
晋王世子不以为然,与周王世子争吵起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朱允炆将周王的话,记在了心里。
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上策!
若能叫停这场战争,不但替朝廷解决了隐患,还替百姓免去征战之苦!
至于朱高炽,更是会被踩在脚底下。
他算什么啊,竟然搞出这么大动静?他配吗?!
朱允炆越想越气,又是一口酒闷下。
对于这场战争,朱允炆觉得是荒唐的,而跟很多理性分析的士大夫不同,朱允炆更多的,是因为战争的起因,是朱高炽,而非自己。
他现在需要更多的声音,与自己一致,一起来抨击这场战争。
只有抨击的声音够多,他才有底气去跟朱元璋理论,想办法取消这场战争。
毕竟,这么大的事情,他之前可是从未参与过。
这可是国战啊!
又喝了口酒,先给自己壮壮胆气。
“先生,以为如何?”
朱允炆的目光,落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身上。
晋王世子与周王世子各执己见,而且,见解太过浅陋。
三位老师则不同,他们可是儒家大师,受万人敬仰,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肯定比这帮皇子皇孙要强上很多。
齐泰刚要喝口茶,闻言又放了下来:“太孙,消息从朝堂传出之后,臣就觉得非常荒谬,不仅仅是臣,民间很多人也觉得非常荒谬。”
朱允炆目光灼灼的望着齐泰。
齐泰看出朱允炆很感兴趣,自己的方向也没错,便摸着胡须,老神在在的说道:“解缙大学士,撰写檄文,其文采令人佩服,我朝以复仇之名,也算是,师出有名吧。
但朝廷仅出三千兵力,其余皆为百姓,将民船改造成战船,为百姓发放兵器,然后,跟随官兵,到樱木岛屿烧杀劫掠···
这···呵···不合道义啊!”
黄子澄赞同的点头道:“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臣如果没猜错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场战争。
其实,跟樱木国打一仗,是没什么的,但燕王世子提出的作战思路,从根上,就不正统,必留隐患。”
方孝孺神色严肃道:“此等隐患,一旦爆发,甚至可能动摇儒学,动摇大明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