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此事才能被搬到朝堂上,与燕王世子被刺杀一案相互印证,得出结论,京师一直藏着倭寇!
攻打燕王府的是倭寇,第次刺杀燕王世子的,也是倭寇。
好了,千错万错都是倭寇的错,真相大白,可以结案了。
大臣们讨论的声音非常轻微,整个朝堂的气氛非常诡异。
之所以不敢大声讨论,是因为有不少官员,已经反应过来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那就是能够在京师重地,做出这么大动作,而且有这个胆子的,似乎真没几家啊。
有那么几个遗留下来的老功勋,威望很足,势力很大,有一些新贵二代能力也不小,偶尔做事也比较简单鲁莽,不过脑子,但此事太大了,不像他们的手笔。
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可以办到,但闲着没事谁这么干啊,图什么啊?
大家还不确定,到底是哪一方派系所为,又是哪个大佬主导。
现在,就看谁跳出来支持府尹的说辞了。
然后,再通过这名官员,推断其背后的阵营。
就怕是一些新入朝的小卡拉米啊,这些人的阵营还不够明确,还真不好猜。
这也是朝堂上,惯用的伎俩。
用小棋子,推动进程,试探皇帝的反应。
若是有戏,那大佬再继续跟进,这个时候,基本就没什么风险了。
若是风向不对,那就弃卒保帅,大佬就不露头了。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猜测,到底谁干的?
怎么今天这出戏,整的这么粗糙?
前后大臣,彼此对眼色,然后纷纷摇头,表示这事跟自己绝无关系。
这场景还是非常好玩的,所有大臣,都在撇清关系。那便有趣了,到底是谁呢?
先排除太孙,太孙那么聪明伶俐,身边又有一大帮子儒家大神,怎么可能这么蠢呢?
朝堂上的诡异气氛,坐在高台之上的朱元璋,又岂能看不出来。
朱元璋就像课堂上的老夫子,将台下学生的小动作,瞧得一清二楚!
他简直被这一套编的看似圆满的谎话,搞得有些牙疼。
这到底是谁的作品,竟然如此粗糙?
是在羞辱咱没脑子吗?
朱元璋压根没往朱允炆身上去想。
自己的乖孙,怎么可能干这么蠢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