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下班,
苏诚去杨厂长那拿试卷,
杨厂长特热情的上了一根烟,还划拉着火柴,要给点上,
这明显是有事,
苏诚点着了烟,悠哉的坐办公椅上,没放过这个批判的机会,
“老杨,有事说事,别整这套,虚伪……”
“那我就说了……”
杨厂长甩灭火柴,搓搓手,笑哈哈道:
“这不是,招女工那事,打了申请。
“我是按你说的那些词整的。
“上面貌似很重视这事,让我写一份详细的心得体会。
“你也知道我的,没啥文化。
“这事呢,也是你提的,你帮我总结总结,写份心得体会呗……”
这事不麻烦,
杨厂长也帮助良多,
苏诚打了个腹稿,就帮他写了。
正写着呢,杨厂长在那笑着道:
“招女工这件事,上面很重视。
“这心得体会,有可能在我们冶金体系的内部报刊上发表。
“要是真发表了,给的稿费我们正好喝酒。
“苏诚,你能写就多写点,稿费是按照字数给的……”
稿费?
苏诚灵光一闪,对呀,可以赚稿费。
穿越的一个多月,没少在杨厂长这刷报纸。
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也大多是从报纸上得知。
如今的报纸除了宣传政策方针,也有着专版的小说,散文,诗歌。
小说散文的题材,都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歌颂类,或者个人先进故事。
这些写不来。
倒是诗歌,记得不少。
从小到大,红歌可是没少听。
歌词和诗歌,应该也差不多。
反正试试也没损失,万一要是成了,多多少少的,得给一些稿费吧。
不过,稿子的事,简单,抄就是,几百首没问题。
投哪个报纸,却是问题。
苏诚思量着此事,
百业待兴,如今在京城区域内流通的报纸,没几家。
影响最大的是《人民日报》,其次是偏文学的《光明日报》,和津门的《津门日报》,在加上京城的地方性报纸《新民报》。
这其中,《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就不考虑了,报纸面向全国,审稿更严格。
尤其是后者,看看编辑,全是文坛巨匠,投稿就是青铜被一群王者包围。
《津门日报》则是津门市委机关报,绝对的根正苗红,投红歌,也容易过稿。
《新民报》就差点意思了,亲近我军的友好人士民营。
考虑后,苏诚打算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