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皋陶、伯翳(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少昊后裔,为“嬴”姓。
至周穆王,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
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天朝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天朝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
历史编辑
秦国崛起
秦人是华夏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孝公时期下令求贤,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人商鞅从魏国跑到秦都栎阳,[]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革新,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在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下,商鞅献上了一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计划。秦孝公大为赞赏,决心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4]
商鞅主持的变法在各国中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后出现了尉缭子、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天朝统一的中心力量。
攻灭六国
参见: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示意图
秦灭六国之战示意图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年),ha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ha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国大将王翦画像
秦国大将王翦画像[4]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4年),王翦率领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年被废[]。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书文字。”
严刑峻法
参见:苛政、沙丘之变
长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响,使秦始皇非常关心六国旧地
骊山陵
骊山陵[]
的动静,担心六国旧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
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
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他自己多次顺着驰道巡游郡县,在很多地方刻石纪功,以示威强。[]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百里。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设官进行统治。[]
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4]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万秦人至岭南,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
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在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
走向灭亡
参见:秦末农民战争
秦二世
秦二世
公元前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但根据出土年的《睡虎地秦简》,“失期”仅为城旦的处罚,所以此处存在异议。
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天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陈胜,吴广他们杀押送他们的秦尉,[]率领戍卒,用已被赐死的秦公子扶苏和已故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农民反秦。[]附近农民斩木揭竿纷纷参加起义。
起义军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的铚、酂、苦、柘、谯(分别在今安徽宿县,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县境)诸县。当他们推进到陈(今淮阳)的时候,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4]
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为聚者到处可见。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借旧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游士张耳、陈馀甚至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
陈胜自立为“张楚王”,[4]分兵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吴广军在荥阳被阻,陈胜加派周文西击秦。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4]秦二世慌忙发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打败周文军。[4]
周巿在魏地立旧魏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为魏丞相,并派人到陈胜那里迎接魏咎。旧贵族的势力很活跃,涣散了农民起义队伍。陈胜缺乏经验,决心不够,眼看着分裂局面的形成。陈胜周围也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
秦将章邯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44]章邯又东逼荥阳,吴广部将田臧杀吴广,迎击章邯,一战败死。[4]章邯进到陈,陈胜败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死,陈县失守。[4]
陈胜部将吕臣率领一支“苍头军”英勇接战,收复陈县,处决了庄贾。陈胜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领导起义只有半年就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却被他激起,继续不断地冲击秦的统治。
入关灭秦的刘邦(清人绘)
入关灭秦的刘邦(清人绘)
取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
取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
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项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4]
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4]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
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4]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
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亡。[]
秦亡之论
《淮南子·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
秦始皇陵(现代)
秦始皇陵(现代)[]
下而亡。
《淮南子·泰族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
《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汉书·武五子传》: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疆域编辑
领土面积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4]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行政划分
秦代区划图
秦代区划图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郡。[]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朝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个。
区划列表
秦朝一级行政区
序号
郡名
治所
今所在地
内史直管
咸阳
今陕西咸阳
陇西郡
狄道
今甘肃临洮县南
北地郡
义渠
今甘肃庆城县西北
4
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巴郡
江州
今重庆市
汉中郡
南郑
今陕西南郑东
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洞庭郡(前身为黔中郡)
临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南阳郡
宛县
今河南南阳
苍梧郡(前身为长沙郡)
湘县
今湖南长沙
陈郡(西汉误作楚郡)
陈县
今河南淮阳
九江郡
寿春
今安徽寿县
四川郡(西汉误作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淮北市
4
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