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俄国革命周易就想起了自己在贝加尔湖得到的1600多吨黄金还有很多古董。
其中还有好几件尘封的法宝。当时着实给他带来了惊喜。
毕竟在原来水蓝星,这批财宝在不在,有没有都是不确定的。
说起这数量庞大的黄金为何会落得这种下场,因为当时所处的年代时局动荡,大量财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沉于海底。
当时列宁发起了战争,使得沙皇感到十分不安,于是为了保命他选择了逃跑,但他自己根本带不走这么多的宝藏,他想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
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销毁这些宝藏,就这样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将1600吨黄金全部丢进贝加尔湖并沉没于海底…
周易的切入点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他竟把200年前的彼得大帝扯进来。
《京津泰晤士报》的副主编李纳德问:“周先生认为是彼得大帝埋下的祸根吗?”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周易笑着问溥仪,“溥先生,你对彼得大帝很了解吧?”
溥仪点头说:“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年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们就极度推崇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希望光绪皇帝以那二位君主做为榜样。
九年前张勋复辟,溥仪也是准备大干一场的,专门学习了解过各国的变法君主。
“200年前,年轻的彼得大帝隐瞒君主身份,前往荷兰学造船术、到英国苦修建筑学、去瑞典学习步兵战术……普鲁士、奥地利、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他几乎游历过欧洲所有先进国家,”周易娓娓道来。
“他想靠一己之力完成俄罗斯的近代化改革,照此看来,彼得大帝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众人不由自主的点头,想听周易继续说下去。
“但是,”周易语气一转,“彼得大帝的改革,跟前清的改革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为什么?”溥仪忍不住发问。
在众人探究疑惑的眼神中,周易微笑道:“当时的俄罗斯领土虽大,但制度却非常落后,国内经济完全依靠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即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当中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因为地广人稀、生产力极度低下,俄国农民根本无法开垦足够多的土地,造成大量耕地闲置荒芜。
于是贵族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农民抓起来当奴隶圈养,先满足自己封地的耕种再说,俄罗斯的农奴制由此产生。”
俄国的农奴制人所尽知,但周易的分析简单明了透彻,让李纳德、潘彼得等报界人士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