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叶挺独立团攻克湖南攸县,打响北伐胜利第一仗。
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周易的《大国崛起》也渐渐传开,甚至连西南、西北地区,都已经有人在拜读这一大作。
这是2003年中央政治局组织的集体学习内容,央视基于此背景,才推出了《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
它放在几十年后都是极有价值的,更别说是思想迷茫混乱的民国。而中国更多读者,也在阅读《大国崛起》后开始认真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大国崛起之路。
甚至是许多外国人,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篇连载完毕后,都愈发地对这一系列文章重视起来。
英法两国的天津总领事,还特意把报纸整理好了寄回去,提供给欧洲的学者们做参考研究。
很快就要讲日本篇了,估计到时候连日本间谍都要盯上周易。
扬名天下,正在此时!
1923年初,55岁的蔡元培因“罗文干案”远走欧洲。
所谓“罗文干案”,就是曹锟为了推翻当时的内阁,强行挪置罪名搞出来的把戏。
司法机关一次次判罗文干无罪,曹锟指使手下一次次抗诉。
司法官员不愿意胡乱宣判,曹锟干脆把办案的检察官全部撤职,重新换上一批,结果还是判罗文干无罪。
说起来,民国时期真不缺坚持原则的官员,比如那两批顶着巨大压力维持司法公正的检查官。
可惜没啥卵用,最后曹锟还是强令检察长对罗文干提起公诉。
蔡元培就是那个时候走的,他对北洋政府彻底失望,干脆远赴欧洲游历治学去了。
本来教育部就缺钱发不起工资,全仗着蔡元培在维持,并在动荡的时局中,竭力为全校师生遮风挡雨。
他这么一走,北大的日子就更难过,都盼着蔡校长能早些回来。
1924年底,贿选总统曹锟去职,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那个王八蛋总统已经跑路了!”
1925年初,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老段是个讲理的好人!”
1925年4月,北洋政府和法国签订合约,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庚子赔款有着落了,这回是金法郎哦!”
1926年初,蔡元培终于回国,却始终逗留上海不肯北上,北大师生又致电说:“校长你快回来吧,国家可以没总统,北大不能没校长啊!”
1926年4月,张作霖派兵包围北大,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这些当兵的好口怕!”
蔡元培不敢回去,他怕被吴佩孚给弄死。
吴大帅前阵子接受英文报纸采访时说:“中国有过激主义,始于孙文……北方则有蔡元培……中国年少之士被其所毒,非加遏制,则政府难安。”
吴佩孚虽然向张作霖妥协了,但他在北平还是很有势力,他认为学生闹事都是蔡元培教唆的,这种情况下蔡元培怎么敢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