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大宋炮队 > 廿三 会试鏖战

廿三 会试鏖战(1 / 1)

王敦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让你起一个大早,辛苦了!”说着,就跟着考试入场队伍,到了门口。

清晨的阳光洒在举子们的身上,映照出他们脸上不同的肤色和衣着。有的举子身穿锦绣华服,显示出家境的富裕;有的则穿着简朴素衣,但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期待。

每个人都在讨论着科举考试的各种可能,或是交流着彼此的学识和见解。有一位老者,鬓发斑白,居然还与年轻的书生们讨论可能的考题内容。

他说:“这些年程朱理学流行,又受到官方青睐,老朽以为,今年的考题,一定与理学相关。一看,这一位就是久经考场的老油子了。一个年轻人不由得问道:“老人家高寿?”

老人就回答:“七十岁!”王敦一听,这一位敢情是古稀之年了,立刻肃然起敬。上前问道:“老人家锲而不舍,实在是令晚辈敬佩。请问,你中举多少年了?”

他说:“十二年。”王敦一听,中举十二年还没有混上一官半职。这科举,与现代社会大学毕业不能就业有什么区别?就问:“为什么不想办法求个官做?还这么辛苦考试?”

他说:“我当然想弄个一官半职。可是,我光是有功名,没有钱啊!现在,求人办事没有钱怎么行?”

王敦一听,顿时明白了:这科举不过是求了一个做官的资格,真要戴上乌沙帽,还要一番大费周章呢!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纯粹是读书人痴人说梦!

接着,听到了一阵阵吆喝声,一顶轿子抬过来。看来是京城入场的官员来了,人们就纷纷让出一条路,然后又跟着轿子向考场入口涌过去。

入口处的监考官开始严肃而认真地检查着每一个举子的身份和证件。每当一个举子通过检查,他就会迈步进入贡院的大门。

王敦在现代社会看过一个纪录片《科举》,片子里显示的入场镜头很可怕:考试的举子不仅仅要检查证件,还要搜身,甚至于脱了衣服,光了上半身进入考场。

看到举子们那副狼狈相,就知道那样的事情只能发生在清朝。那个蛮夷民族本来就仇视文化、仇视读书人,那样近乎侮辱人格的事情也只有在他们统治的朝代才会发生。

王敦接受检查时,检查官员只是看了看拷篮里的东西,简单的搜查了一下身体,就放他进门了。

走进大门,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庭院两旁是高耸的书楼,庭院的中央则是一座雄伟的大殿,据说那是举行考试的地方。

在考试官员引导下,王敦在庭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考试号子。整个号子给他的印象好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养鸡场,一个一个的举子被关在一个个鸡舍里接受考试。

想一想刚才那些与自己一起进来的考生,他们有的举子自信满满,神态自若;有的则显得有些紧张。但无论怎样,他们走到这一步,都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知识热爱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庭院中的举子们逐渐安静下来,监考官开始发卷子,考生们开始专注于试卷了。

一时间,庭院中只有笔触划过纸页的声音和偶尔的翻页声。这就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每个人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知识的乐趣。

王敦一看,今年的考试题前面都是些常识性的问题,而后面那一道作文题,却是两个字:修身。

修身,就是人们说的士大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今年,朝廷把修身作为举子会试的作文题,看来,那位老先生说的官方青睐“程朱理学”的话似乎是有点道理。

看到这个考题,王敦觉得,这一次会试能不能成功,大概就在这一道考题上了。他没有轻率地动笔,而是看着考题,先把自己的考卷一页一页整理好。

之所以这样做,因为他想起了清朝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失利。因为下笔如有神助,写着写着入了迷,忘记了翻阅卷纸,结果,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在中间隔了一页。

这样做,有作弊嫌疑,自然就是一张废卷了。这样,蒲松龄老先生一次考试失败,然后终身不第,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得不写起了小说。前车之鉴啊!这种错误自己可不能犯。

整理好了卷纸,就开始审题,并开始考虑:如何来对付这个《修身》?他知道,如果泛泛地议论这个话题,自己的卷子很可能会淹没在那些举子平庸试卷的大海里。

这是万里挑一的全国科举会试,不是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考试。在现代社会高考中,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取得高分,还可以被一所大学录取。

可是,在这样的科举考试里,光是不犯错误还不行,重点是你的文章要独出心裁、一鸣惊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文章的观点上必须找一个靶子进行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靶子越是出名、越是时髦、流行越好。一般的靶子,显示不出自己立论的高明和文采的与众不同。

不由得想起佛家六世祖惠能接五世祖弘忍衣钵时的故事来。五世祖弘忍为了把自己的衣钵传下去,要求大家做偈句显示自己的水平。

当时,惠能不识字,在寺里只是一个舂米、烧火做饭的粗人。想接五世祖的衣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当他听到别的僧人念《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心有所生”八个字,顿时开悟了。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

神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大众认为成为六祖非他莫属,便都不再作偈。

神秀禅师对祖位原也并不在意,但为了求法,如果不向五祖呈上偈子,五祖又怎么知道他心中见解的深浅,从而让自己获得五世祖的衣钵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最新小说: 暮色遇佳人 人在崩铁,开拓万界 大话2:我,百万血魔! 终极通牒 老婆钟小艾,嚣张一些没问题吧? 我两津堪吉,开局转职驱魔警察 四合院:毒医无双,开局被美人计 我,存护令使,加入综漫聊天群 修行文集:时玄旅的修行日常 画医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