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开始,我们只听说过为道德经注注解论,论语注解,却再也没有出现一本新的道德经。】
【纵观世界哲学的发展史,也是同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自从百家争鸣之后,】
【人们总是通过研究圣贤经典,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有更多人认同这个想法,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思潮。】
【而真正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思想却陷入了一个停滞的状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评论区
————个人认为有的人听到善良会嗤之以鼻原因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是孤独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东西存在。
————当然啊,肚子吃满了,话说满了,还能怎么吃,还能怎么说?自然难以产生新的东西,除非跳出这个幻境进行迷思
————轴心时代也算是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
。。。。。。。
李世民,唐太宗,屹立于天幕之下,他的身姿显得从容而不失威严。四面八方,天幕上正播放着自秦朝到当世的各种哲学观点和思想论述,色彩斑斓的图像与文字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历史的长河正在他面前缓缓流过。
忽然,一行文字在天幕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秦朝开始,我们只听说过为《道德经》和《论语》注注解,却再也没有出现一本新的《道德经》。”
这句话如同投掷在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在场各位智者心中的涟漪。李世民微微侧头,目光锐利如剑,投向跟随他的臣子们。
“众卿,”他的声音响彻宫殿,“历经千年之久,我们仍旧只是注解圣贤之言。对此,你们有何高见?”
众臣默然。一些朝臣皱眉沉思,而其他人则细细品味着天幕上的文字。
终于,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一个身穿朝服的学者面带深思,缓缓迈出人群,他在天幕的光照下显得庄严而执着。
“陛下,”这位学者清晰地表达,“历代智者的思想光芒似是过于耀眼,将我们后人的道路照得太亮,也太窄。它们如深邃海洋,我们徜徉其中,渴望领悟,却忘了开拓创新。”
李世民微微颔首,他的眼神中混合了对经典的敬重与对未知的渴望,脸上浮现出一种冷峻而又微妙的表情。
学者的复合动作继续:“我们或许需要的,不仅是学习圣贤,更是突破常规,追求前所未有的高度。如陛下所言,文明的进化不应止于对过去的崇拜。”
李世民的目光从那学者身上移开,他的视线在天幕上徘徊,似乎在寻找那尚未被发现的真理之光。
。。。。。。。
【想要进一步解析这个问题,还要从一个概念开始说起。】
【在一九四九年时,德国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名为轴心时代的概念,所谓轴心时代也被称为是不死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