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南却似笑非笑地接着说:“换做我啊,就不会耗在这儿了。”
“您瞧,九月都过了一大半,转眼就是冬天,学生都不愿意出门,那时候谁还来吃烧烤?”
他这番话,正中郑老板下怀。
他深知,烧烤店的淡季,从十一月一直持续到次年二三月份,那时候,寒风凛冽,连啤酒都没人愿意喝,更别说烧烤了。
“成交,就这个数,十二万,少一分都不行。”
“好。”
陈江南二话不说,迈开大步就往隔壁的打印店走去,不一会儿,就从网上打印了一份转让协议回来。
两人笔走龙蛇,签名一气呵成,约定好变更营业执照的时间,陈江南当场转了六万定金,剩下的尾款则等执照换完再说。
郑老板手里掂量着那份协议,心情像是放下了千斤重担。
他轻叹一声,带着几分不舍:“说放手就放手,还真有点不习惯,但愿你能让这家店更上一层楼啊。”
他招招手,把艾志伟和包育芳叫了过来,这对厨师和打杂的黄金搭档,站姿就像是戏台上的丑角,一高一矮,一静一动。
“陈老板,这是艾志伟,我们店的烤串高手,那个包育芳,别看她是阿姨,干起活来利索得很。”
郑老板热情地介绍。
陈江南听后,沉吟片刻,说道:“这样,我们先停业三天,艾师傅和包阿姨,跟我一起准备些新东西。”
接手店铺只是开场,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盘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陈江南心里清楚,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尤其是在经营策略上,得下一番功夫。
陈江南早已对晓郑烧烤的诊断书烂熟于心,那店铺简直就是个四不像。
菜品千篇一律,地段偏僻得连外卖小哥都得绕道,服务态度更是让人想起那句“爱买不买”。
这林林总总的问题,不整改简直对不起那块招牌。
他打算先找个手艺了得的大厨,跟艾志伟一人烤肉一人炒菜,搭配得天衣无缝。
包阿姨还是得留着,毕竟那手艺也是店里的老味道了。
还得补充个伶俐的服务员和精明的店长,让这店铺有点儿人气。
以前郑老板那是全能选手,点菜、上菜、收银一手抓,可他和陈江南都有正业,总不能天天耗在这儿。
等人手到位,一切步入正轨,每天过来对对账,也就差不多了。
虽然一下子多了三张嘴要吃饭,但晓郑烧烤要想翻盘,这步棋是非走不可。
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得把团队、培养、流程这些都搞出点名堂来,将来才能复制出成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