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的强身健体是他的习惯。
冷水冲脸,精神一振,他从衣柜中取出整齐的工装。
今天是去工程技术部报道的日子。
离开四合院,他没有遇见任何人,看来贾张氏和秦淮茹都刻意避开了与他相遇。
当他抵达工程技术部,出示介绍信时,却发现有人已先他一步到达。
“你就是今天新来的大学生?”
一个戴方形眼镜的中年男子坐在办公桌后,手中握着一叠资料,他抬头瞥了李峰一眼,又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文件。
“是的,我是李峰。”
李峰回答时,目光不由得扫过对方手中的文件,那些都是俄文书写,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阅读起来颇为耗时。
特别是苏联专家有时不使用阿拉伯数字,而用俄语单词表示数据,这样的习惯常常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
李峰原本期待在轧钢厂一展才华,却未料到临近午饭时间,办公室里仅剩他与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
中午时分,这位男子才从堆积的资料中抬起头来,自我介绍道:“我是张卫国,担任八级工程师。目前这里只有我们两个,其他同事都去支援新迁至此的机修厂了。”
张卫国友善地与李峰握手。
短暂的交谈后,李峰了解到,几位同事的离去是为了响应上级的调配,以支持红星轧钢厂这个拥有数千员工、生产大型车辆零部件的基地。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李峰目前担任实习技术员,每月领取48元的薪水。
尽管还未转正,但他知道一旦转正,工资将提升至55元,这在他们居住的四合院中,仅次于高级钳工易中海和刘海忠。
然而,李峰并不心急,因为他还有200元的储蓄,足够他一段时间内的开销。
随后,张卫国引领李峰参观了整个厂区,并简要说明了工作职责:一旦生产设备出现故障,他需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排障。
李峰的俄语才华令张卫国眼前一亮,他兴奋地预言,如果李峰能修复那台故障的机床,转正将指日可待。
张卫国胸怀坦荡,毫无嫉妒之意,真诚地向他表示祝贺。
经过一上午的相处,李峰感受到张卫国是一位心无旁骛的科研人员,对职场纷争毫不关心,甚至愿意将功劳让与他人。
这正是那个时代人们信仰纯净的写照。
话音刚落,张卫国便拉起李峰,一同赶往第二生产车间。
那里,经验丰富的八级钳工易中海正汗流浃背地指挥生产。
见到张卫国,易中海的脸上露出喜悦,但瞥见李峰后,喜悦旋即转为阴沉。
“易工,我们有救了,这位李峰有能力修好那台机床。”张卫国介绍道。
然而,李峰对易中海的冷漠视若无睹,直接走向了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