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元县,发现这座偏远的小县城竟比几十里外的应天城还要繁荣,不由得好奇,便进了城查看。
谁知却遇到了一个无能的县令。
想起叶蕴尘那懒散的模样,朱元璋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嘴角微微上扬,威严的脸上添了几分神采。
对面的朱标见状,笑着问:"父亲是在想什么高兴的事吗?"
"哼,政务繁琐,你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雄英孙子也十分虚弱。今天心情本来不错,但又遇到这么一个蠢材,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朱元璋冷哼道。
提起马皇后和长孙,朱标的脸上也蒙上了一层阴霾。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笑着说:"确实是个蠢材,不过美瑜虽然年轻,但谈吐不凡,接触不多,但他说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看到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接着说:"当然,那些大逆不道的话除外。"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问道:"那小子说的商税我没太听懂,大概意思懂了。前宋的商税真的有那么高?"
尽管大明各行业兴旺,但国库收入并不多,每年只有三千万两白银。
钱不多,开销却不少。
这么大一个国家,到处都需要钱。
更何况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
若要北伐解决这个隐患,没有上千万两银子办不成。
而且江南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
修筑河堤,防控抗旱哪样不要银子?
所以朱元璋现在恨不得每一分钱都能掰成两半花。
朱标并未立即回答,因为他知道父亲这么问,其实是有些动心了。
作为帝国最高决策者,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深思熟虑。
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无数百姓的生活。
掌管亿万人的生死确实很爽,但作为统治者,必须时刻谨慎,如履薄冰。
朱元璋也没催促,只是掀起车帘看着夜色发呆。
过了好一阵子,朱标才说:"前宋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多,所以商税的比例也高。但我们朝的情况不一样,如果直接搬用前宋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们。"
朱元璋回过神来,脸上现出一丝满意的表情,说道:"这才像是老练的话。哼,那个小子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能指手画脚?他哪里知道治理国家可比管一个县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