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我在梁山搞发展 > 第三十五章 大发展王伦渴贤才

第三十五章 大发展王伦渴贤才(1 / 1)

自山寨兴义兵往讨韩孔目一役毕后,李逵与朱贵二人相携欲归乡而去。其一欲迎自家老娘至梁山,使其安享清福;其一欲劝其弟入伙山寨,共襄大义。王伦念及李逵生性莽撞,恐朱贵难以管束,遂遣焦挺与之同行,以便照应一二。

思及此番情形,料想李逵那苦命老娘应可免于如原著一般,陷落虎口矣。

及送行之时,却见李助身负行囊而至,拱手行礼,禀道:“寨主哥哥,小可欲下山一行,特来向哥哥告知。”

王伦素知李助行事沉稳持重,断无无故离山之理,遂静候其下文。

李助继而又言:“小可欲回荆南故土一趟,愿为山寨招揽诸多贤才,共助大业,使山寨日益昌盛。”

王伦闻此,欣然抚掌而笑,应道:“先生既有此心意,实乃山寨之幸也。荆南之地,向有藏龙卧虎之名,颇多贤能异士隐于其间,若得先生亲往招揽,必能为我梁山添诸多助力,山寨之发展大有可期也。”

稍顿片刻,王伦续言:“吾素日听闻,荆南城中有一名士,名曰萧嘉穗,其高祖乃大梁高祖武皇帝之弟萧嶦,曾任荆南刺史。当地人感其祖上仁德,对萧嘉穗敬重有加。此人襟怀豪爽,志气高远,度量宽宏,膂力过人,武艺精熟,且精通兵书韬略,堪称文武全才,实乃难得之贤士。军师此番前往,可往访之,若能邀其入伙,诚山寨之幸事也。”

王伦心下实欲随李助同往,再历一番,奈何如今梁山渐趋壮大,诸多事务亦日趋繁杂。往昔得以游历沧州,全仗李助于山寨操持诸事,方能如愿。

当下梁山之中,较之冲锋陷阵之勇将,擅谋略、精内政之谋士型人才甚是稀缺。细数之,不过李助、朱贵二人而已,即便算上王伦自身,亦仅三人。

今朱贵即将离山,李助又欲回荆南,若王伦再随之而去,山寨一应事务将无人料理,恐山寨必乱矣。故而王伦只得留于山寨,安心处置诸多政务。

若李助此行顺遂,能将萧嘉穗请回山寨,梁山或可多得一军师,毕竟山寨内读书识字之人确乎寥寥。待日后机缘巧合,亦可将那绿林道上谋士型人才收拢汇聚一番。

然绿林之中,多为勇悍之辈,擅用智谋、精于谋略者甚少。盖因读书人若能寻得安稳营生,断不至于落草为寇。王伦思来想去,印象中唯有神算子蒋敬、铁面孔目裴宣、神机军师朱武等数人而已。至于萧让,其现今日子安稳,总不可强逼其上山入伙也。

王伦暗自叹息,虽曾鄙夷原著里吴用之计策,然此刻竟也萌生出将一些人物设法赚上山或绑上山来之意,心想或许那吴用亦可当作小号陈平、李儒般任用一二。不过此念仅于心中一闪而过,当下仍埋头专心处理梁山政务,而其余头领,亦各司其职,忙碌开来。

韩王庄一事,于水泊周遭迅疾传开,众多百姓皆已知晓,梁山盘踞着一伙好汉,专行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之举,从不为那伤天害理之事。

加之梁山又大开招人之门,诸多百姓闻之,一咬牙,纷纷前来投奔。林冲所担之责愈发繁重,既要负责操练新兵,又要操持骑兵训练诸事,忙碌非常,竟时常无暇回去与妻子、丈人相聚。

那张老教头在山寨待得数月光景,自觉“廉颇未老”,意气尚在,遂主动向王伦请缨,愿协助林冲一同训练新兵。

王伦见状,不禁感慨万千:果然人才无论何时皆是稀缺!

如今山寨算上王伦自身,虽已有十几二十个头领,然各人分管一处,勉力维持山寨诸事,却仍觉诸事繁杂,力不从心,依旧呈捉襟见肘之态。

现今山寨头领之中,不少皆身兼数职,如林冲;又如广惠大师,王伦本欲令其专司山寨一切刑务监察之事,奈何人手不足,还需请其与鲁智深做个帮手,共担此责。

便是鲁智深,除训练本队手下之外,得闲之时亦需协助林冲操练新兵。总之,众头领皆忙碌异常。

而其中最为忙碌之头领,当属“轰天雷”凌振。

如今汤隆亦在凌振麾下效力,凌振掌管着火药、火炮、玻璃、铁器四个大作坊,简而言之,此乃关乎梁山最为稳定之收入来源以及兵备诸事。其手下人手亦是众头领之中最多者,王伦对其请求向来尽力满足,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今之梁山山寨,诸多事务皆围绕凌振所管之产业运转。

如此情形,令凌振顿感压力颇大,一咬牙,便决意再往东京一趟,心想若能再招揽来三五十个工匠朋友相助,自身亦可轻松许多。

然王伦说什么也不肯放凌振离去,其余头领下山尚可,独凌振不同,此人关乎梁山之未来,若不在眼皮子底下看着,王伦实难放心。

于是只教凌振修书一封,差人送与时迁,令时迁代其去办此事。

总归在梁山一众好汉齐心协力、各自忙碌之下,山寨诸事渐入正轨。鲁智深与林冲相见之时,不禁感叹,王伦这是将梁山依一支正规军队之规制悉心打造了呀。

其后之一半月间,梁山又两次下山,完成了两番对大户之劫掠。

王伦为梁山山寨所打造之情报系统已然开始运转,故而其精心挑选了两个极佳之目标:二者皆是为祸乡里、为富不仁、令百姓怨声载道之土豪,其族中家中无人在朝廷为官,亦未曾组建如祝家庄那般之乡勇。

行事之流程,一如当初攻打韩孔目庄园之时,先是遣人手前去探路,将周边地势情形摸查清楚,而后收买一应内奸,趁夜色出兵,劫掠一番后便迅速撤离。

此两家,一家位于郓州,一家地处济州。

所抢掠之物,主要为粮食、牛马、布匹、铁器等,其余不便带走之物,皆留予当地百姓随意取用,至于搜出之地契文书,则付之一炬。

两家大户遭灭门,自然引得当地富户与官府一片恐慌。

然此两家尚有诸多地产、家产未遭劫掠,于是乎,官府之县令、小吏,乡间之豪强,犹如闻腥之秃鹫,纷至沓来。

地契既已焚毁,家中又遭灭门,一时竟连个苦主都寻之不得,如此一来,那些土地、留于城中之商铺等,自然被官吏豪强们瓜分殆尽。

是以郓州之事至今,本地官府仅发了一张言辞含糊之海捕文书,盖因官府尚未将好处尽皆捞取也。

至于济州方面,本地县衙竟连告示都未曾张贴。

得知此消息之梁山众头领皆感叹,此世道着实令人费解也。

最新小说: 忽悠王的军事人生 我是死遁文里的女配 成为朝廷鹰犬,我选择放飞自我 巧取豪夺了无cp男主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综英美]小丑养崽,没逝,挺好的 陵江案 一日还-时间循环 北宋小丫鬟 大明:我每天收到一个未来的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