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贾母那沉稳却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
她端坐在主位上,目光犀利地看向捕头,虽已年迈,但气势不减当年。
整个贾府,在她的操持下历经风雨,如今面对这般变故,她自是不会轻易示弱。
捕头感受到贾母的强大气场,微微顿了顿,还是抬起头,神色恭敬却又坚定地说道。
“老太君容禀,此事人证物证俱在。物证乃是罹难者的遗书,清楚地表明了借贷一事。
人证则是来王家的,他们都能指认贾王氏。
人命关天,非同儿戏,楚大人也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命小人前来拿贾王氏归案,还望老太君体谅小的难处。”
他的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晰有力,像是在宣读一份不容置疑的判决书,让在场众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捕头口中的“人证”——来王家的几人,他们是王熙凤的陪房,平日里专门负责帮王熙凤处理放贷的各类事宜。
此刻,这些陪房低着头,缩在一旁,不敢直视众人的目光,仿佛已经默认了自己在这场风波中的关键角色。
贾政、贾琏等人闻言,皆深深皱起眉头,满脸忧虑。
人证物证俱在,如此一来,形势对王熙凤极为不利,贾家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困境。
王夫人原本一直强装镇定,此时再也按捺不住,她目光冷冷地扫了捕头一眼,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高傲,淡淡说道。
“你且回去禀报你们楚大人,就说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我王家之女,向来恪守妇道,并未做任何不法之事。”
话语间,她不自觉地仰起头,将王家的名号抬了出来。
在她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王家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县衙听了王家的名头,自然会有所忌惮,知难而退。
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话音刚落,捕头便毫不留情地冷笑起来,那笑声里满是嘲讽。
“是非曲直岂是你一言可决?
若真如此,还要官府作甚,便请夫人去断案吧。”
这一番抢白,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王夫人的脸上。
“你!”
王夫人顿时怒目圆睁,气得浑身发抖,厉声喝道。
“放肆!你一个小小捕头,竟敢对我如此无礼!”
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日里在她眼中如同蝼蚁般的小人物,此刻竟如此大胆,敢公然顶撞她。
捕头却只是不屑地嗤了一声,根本不理会暴跳如雷的王夫人,而是将目光转向贾政,神色依旧公事公办。
“还请贾大人将贾王氏请出,楚大人正在县衙等候,小的也不想多生事端,还望贾大人配合。”
他的语气虽算客气,但态度坚决,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那便让他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