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何非要去京都。
原因再简单不过。
赵立春很清楚,自己那份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改革方案,要想顺利推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在汉东省内部的角力中被扼杀于摇篮。
他需要来自更高层级的力量,为这份方案保驾护航。
审视当前的汉东省委格局。
省委书记即将退居二线,影响力日渐式微。
省长钟正国,还有那位省政法委书记梁群峰,立场都明显倾向于保守。
就算那位态度暧昧的市委书记王山,最终能够倒向自己,又能如何。
只要省里这两座大山不点头,甚至稍加阻挠,他赵立春在京州推行改革的步子就迈不开,处处都会受到掣肘。
大刀阔斧,无从谈起。
所以,他必须去京都。
必须“面圣”。
必须在权力中枢,在阁内,找到能够理解并支持自己理念的人。
唯有获得那里的明确授意,甚至是强力支持,他才能挣脱汉东省内部错综复杂的束缚,放开手脚,在京州市这片试验田上,真正按照自己的构想去施展,去改革。
跳过省委直接向中泱汇报。
这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体系中,无疑是触犯了潜规则,是犯了大忌讳的行为。
正常的流程,应该是逐级上报,获得省委主要领导的认可,再由省委统一向中泱请示。
但赵立春不同。
他脑海中装着的是来自后世的记忆与认知。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改革的浪潮一旦启动,便如钱塘大潮,奔腾向前,不容片刻迟疑。
时间的紧迫性,不允许他按部就班,被那些陈旧迂腐的规则捆住手脚。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
……
几乎就在赵立春下定决心启程的同时。
遥远的京都,一场级别极高,影响深远的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会议地点设在核心区域的一间庄严肃穆的会议厅内。
主题直指当前龙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症结。
即对国内推行了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估与反思。
会议由时任内阁副总万理亲自坐镇主持。
他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
会场内,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热烈。
每一位与会者,都是国家经济决策层的重要人物,他们深知这场讨论的分量,此刻都屏息凝神,全神贯注。
阁内书记处书记田纪晕,正手持报告,站在发言席前。
“就现阶段的城市体制改革而言,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田纪晕的语速不快,字字清晰。
“其中,长期存在的国营企业效率低下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活,市场反应迟钝。”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大锅饭’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他的话语,点出了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困境。
引发现场不少人微微颔首,神情凝重。
“……”
讨论在继续,各种观点在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