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市委经济专题会议的余波,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
消息仿佛长了翅膀,速度快得惊人,转眼间便飞入了京州官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缝隙。
京州官场瞬间炸开了锅,像是被泼入了滚烫热油。
各种议论声浪潮般涌起,此起彼伏。
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走廊里是压低了嗓门的交头接耳,烟雾缭绕的休息室里,人人表情复杂。
“我的天!那位赵市长…竟然这么厉害?”
“省委的态度,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器重!”
有人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
“是啊,你们没看今天报纸的版面吗?”
“头版!加粗黑体字!”
“看来咱们京州,是真的要变天了!”
“以后的风向,怕是要彻底变了!”
无数官员的心思活络起来,开始在心中快速拨打着算盘,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掂量着未来的方向。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赵立春不再仅仅是一颗新星。
在王山书记那明确无误的支持下,他几乎已经握住了京州未来的方向盘。
现在不赶紧靠拢过去,将来别说吃肉,恐怕连口热汤都喝不上。
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必须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抢占一个有利的位置。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也坐不住了。
他们开始四处打听赵立春的行程,想方设法地要去拜访。
哪怕只是露个脸,说上几句话,在赵市长那里“挂个号”也好。
只求能在未来的仕途风浪中,寻得一丝可能的庇护。
一时间,通往市长办公室的电话线路异常繁忙,赵立春秘书的日程本上,预约拜访的名字迅速增多。
然而,与这些急于表忠心、攀关系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立春此刻的心思,并不在他们身上。
他心中真正惦记着,想要纳入麾下,委以重任的,是另一个人。
高育良。
这个名字在他脑海中盘旋。
前世的记忆碎片清晰浮现。
高育良这个人,搞政治是把好手,抓经济也颇有建树,就连开会讲话,都条理清晰,极具煽动力。
更关键的是,赵立春记得,未来,这位高育良会被省委的梁群峰书记所看重。
如果能提前将这位潜力巨大的良将,收入自己囊中…
那对梁群峰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对自己的布局,则是如虎添翼。
此刻的高育良,身份还是汉东大学政法系的教授。
他正潜心于书斋之中,研究着他的法学理论,与喧嚣的官场保持着学者特有的审慎距离。
这与李达康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对于李达康,赵立春另有安排。
他选择暂时将李达康放在樱花国学习考察。
赵立春的计划里,李达康这把快刀,需要磨砺,更需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出鞘。
他要等到京州的局面初步稳定,改革的框架搭建起来后,再将李达康调回京州。
届时,李达康将是他手中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器,为他的改革大业冲锋陷阵。
赵立春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接通了秘书室。
“小刘,你尽快去组织部,把汉东大学政法系高育良教授的档案调过来。”
他的声音沉稳,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