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务后,姜天羿可没就此满足。他皱着眉头,在屋里来回踱步,心里头乱糟糟的。琢磨了好一会儿,他冲门外站岗的小兵喊道:“赶紧的,给我弄五套战铠来,别磨蹭!”
门外的小兵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可军令如山,在姜天羿那不容置疑的命令下,他也只能连连答应,转身就跑。没一会儿,就见这小兵急匆匆地回来了,后面还跟着几个小兵,几个人一起,把五套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步人甲稳稳地抬到了姜天羿面前。
姜天羿抬眼瞅了瞅,微微点了点头,接着摆了摆手,示意大家退下。等人都走了,他走到步人甲跟前,眼神里满是审视和琢磨。
这步人甲啊,那可是宋代铁甲在艺术和实战结合方面的巅峰之作,属于札甲这一脉。札甲呢,就是用甲片精心编缀而成的,一般用坚韧的皮条或者甲钉,把一片片经过千锤百炼的铁质甲叶紧紧连在一起。
宋朝那时候,边疆战事不断,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靠着机动性和冲击力,老是在大宋边境搞突袭,给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步人甲作为宋代很有代表性的铠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防御力那叫一个厉害。
步人甲的设计特别精巧,制作工艺复杂得超乎想象,每个环节都透着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打造一套步人甲,得用1825片甲叶精心编缀,而且还能根据战场上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甲叶数量,这样就能让防护力更强。不过,甲叶多了,重量自然就上去了,这对士兵的行动能力可是个大挑战。
宋神宗那时候,皇帝亲自下令,规定步兵铠甲重量上限是58宋斤。朝廷也知道,只有在防护和负重之间找到平衡,士兵在战场上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战斗力。
宋军步兵用的铠甲,跟骑兵铠甲比起来,尺寸明显大一些。造型几乎能把士兵全身都护住,从头上的兜鍪,到身上的身甲,再到腿上的腿裙,一点都不落下,防御力简直无敌了。
同一时期,欧洲的步骑兵大多穿锁子甲。锁子甲虽说灵活性还不错,可在防护性和重量控制上,跟步人甲比起来,那可就差远了。
步人甲在防护面积和防护强度上,比欧洲锁子甲强太多了,而且还没重到让士兵扛不动的地步,在当时的铠甲设计里,步人甲那可是独一份。
步人甲的历史,能追溯到唐代步兵甲。唐代步兵甲本来就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面对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还是有点不够用。
经过宋代那些能工巧匠一代又一代地研究改进,在吸收唐代铠甲优点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工艺,优化设计,步人甲才慢慢成了宋代步兵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大大提升了宋军的整体防御能力。
在宋朝,面对骑兵的巨大威胁,步人甲靠着精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在实战里立了不少大功。不管是挡住北方辽军骑兵的冲击,还是对抗西夏铁骑的突袭,步人甲都发挥出了超强的防护效果。
再说说枪手、弓箭手、弩手穿的铠甲,重量也有讲究。
步人甲的基本重量是58斤,在这个基础上,弩手甲稍微轻点儿,大概54斤。为啥呢?因为弩手在战场上大多是跪着或者靠着弩床射击,对机动性要求没那么高,轻点儿的铠甲更方便他们长时间保持射击姿势。
弓箭手甲就重一些,有66斤。弓箭手拉弓射箭的时候,得全身使劲儿,重点儿的铠甲能在一定程度上稳住身体重心,保证射箭的准头。
枪手甲最重,能达到70斤。枪兵是近战的主力,得正面挡住敌人的冲击,厚重点儿的铠甲能给他们更强的防护。
不过,战场上的情况变化可快了,根据实际需要,短时间内弓箭手铠甲能加到70斤,枪手铠甲甚至能加到88斤,来应付特别危险的情况。比如说在城池保卫战里,面对敌方精锐骑兵的疯狂冲锋,增加铠甲重量能提高枪兵、弓箭手的存活几率。
大宋虽说有这么厉害的防御铠甲,可还是挡不住隔壁大金的铁蹄,最后闹了个靖康之耻,真是让人叹气。
要说起来,这跟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一系列做法有不小关系。赵匡胤本来就是当兵出身,早年跟着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了不少战功,很受柴荣信任。
柴荣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小皇帝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赵匡胤在陈桥驿,跟手下亲信精心策划了一场兵变。士兵们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大喊万岁,赵匡胤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
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心里明白,自己这皇位来得不太正,也清楚武将手里握着重兵,对皇权威胁太大。为了防止手下将军学自己起兵造反,赵匡胤就精心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
有一天,赵匡胤摆了一场大酒宴,请石守信等一帮开国将领来喝酒。酒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假装发愁地说:“我要是没你们帮忙,哪能有今天这地位?可你们知道吗,当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当节度使自在,我一晚上都睡不踏实啊!”
将领们都惊讶地问为啥,赵匡胤就直接说了:“这皇帝谁不想当?就算你们没这心思,可手下将士要是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将领听了,吓得直冒冷汗,赶紧都跪在地上,请赵匡胤给指条明路。
赵匡胤趁机说:“人这一辈子,不就图个富贵安逸嘛。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买点好田好房子,给子孙后代留份家业,每天喝喝酒,享受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咱们君臣之间也能互不猜疑,多好啊!”
将领们没办法,只能道谢领命。就这么着,赵匡胤轻轻松松就把将军们的兵权收回来了。
不光这样,赵匡胤还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想用文官来管武官,巩固皇权。
他大力提拔文官,让文官当重要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还设立了枢密院这些机构,让文官主导军事决策。武将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就分开了。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更是把重文轻武发展到了极致,变成了重文抑武。
那时候,不管是地位、俸禄,还是文化宣传方面,文官都特别受重视,地位高得很。
朝堂上,重要官职大多是文官在当,皇帝对文官的话言听计从;武将可就处处受限制,还被人看不起。在整个大宋朝堂,文人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赵宋皇朝把文人放在了国家统治金字塔的最上头。
再看看武将,待遇可差远了。不说俸禄少,单说在朝堂上,武将就比文官低一头。
朝堂上,文官能当着面指着武将鼻子,一口一个“丘八”,一句一个“贼配军”地骂,武将就算心里生气,也只能忍着,不敢吭声。
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个例子。他出身行伍,因为打仗勇猛,脸上留了不少疤,又因为是士兵出身,脸上还刺了字,被人叫做“面涅将军”。听起来挺威风,可实际上,“面涅”这俩字完全就是蔑称。
为啥呢?在宋朝,当兵被看成是低贱的行当,遭人瞧不起。为了跟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有些地方甚至强制要求在士兵脸上刺字,用来标记身份。这对武将的尊严可是极大的侮辱,也让武将群体在社会上受尽了歧视。
哎呀,一说就说远了,咱们言归正传。
五套步人甲已经弄来了,姜天羿小心地走到门口,慢慢把房门关上,屋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紧接着,就见他身上光芒一闪,五道跟他一模一样的人影突然出现在房间里。
这就是姜天羿靠天赋“勤勉懒惰”弄出来的分身。分身们动作整齐,马上拿起步人甲开始穿。穿好以后,姜天羿眼里闪过一丝欣慰。这下,他也算有了五个真正的心腹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