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国的黑色洪流如同出闸的猛兽般扑向长平时,天幕的视角也随之转向了即将迎接这场风暴的赵国。
与秦国全民备战的紧张氛围不同,赵国都城邯郸虽然也因战事而人心惶惶,但表面上依旧维持着中原大国的繁华与秩序。王宫之内,歌舞依旧;市井之间,议论纷纷。
秦军大举入侵,且由“人屠”白起挂帅的消息,如同巨石投入湖心,在赵国朝堂之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白起亲自来了?这可如何是好?”
“必须立刻向前线增派援军!”
“大王,当速遣良将,与秦军决一死战,扬我国威!”
年轻的赵孝成王坐在王位之上,听着下方群臣七嘴八舌的议论,眉头紧锁。
他既有对秦国嚣张气焰的愤怒,也有对白起赫赫凶名的忌惮。
就在这时,一位老将缓缓出列。
他须发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但腰杆挺得笔直,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沉稳气度。
他便是赵国硕果仅存的宿将——廉颇。
“大王!”廉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下了朝堂的嘈杂,“秦国变法以来,国力蒸蒸日上,军队悍不畏死,兼有白起这等绝世凶将统领,其锋锐之势,天下无双。我赵国虽有精兵良将,但若与其仓促决战于平原之上,实非智取。”
他的目光扫过悬挂的地图,手指点在了长平地区:“长平一带,地形复杂,利于防守。臣以为,为今之计,上策乃是:凭借地利,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与秦军主力正面交锋。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线漫长,日久必生疲态。待其锐气受挫,粮草不济,军心动摇,我军再寻良机,或可一战而定!”
这番话,掷地有声,分析得鞭辟入里。
虽然听起来有些“保守”,甚至被一些主战派斥为“怯懦”,但在蔺相如等明智大臣的支持下,以及廉颇自身巨大的威望面前,年轻的赵王最终还是采纳了这个战略。
军令如山!
天幕之上,画面再次切换到长平前线。这一次,不再是厮杀,而是建设!
在廉颇的亲自规划和指挥下,数十万赵国军民被动员起来,投入到一场规模浩大的防御工程之中。
士兵们脱下部分甲胄,拿起铁锹和锄头,沿着山势,挖掘深邃的壕沟,宽度足以让战马难以逾越;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运来巨石和木材,喊着号子,将它们夯实、堆砌,筑起一道道厚实坚固的壁垒;工匠们则忙碌着搭建箭塔、望楼,设置鹿角、陷阱等防御设施。
整个长平前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尘土飞扬,号子震天,汗水浸湿了每一个人的衣衫。
画面中,廉颇不辞辛劳,亲自巡视各处工地,检查工程质量,鼓舞军民士气。
他那苍老而坚毅的身影,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定海神针。
短短数月之内,一条西起丹河东岸,东至百里石长城,南北相连数十里,堡垒、壕沟、壁垒相互依托、层层递进的庞大防御体系,奇迹般地出现在了秦军面前!
诸天万界的观众们,再次被这种“基建狂魔”般的能力所震撼。
“难以置信!这……这简直是用人力在短时间内堆出了一座山脉防线!”某个以工程学著称的科技文明工程师,看着天幕上的景象,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坚壁清野!这老将军是要把秦军活活拖死、饿死在这里啊!”
“面对强敌,能放下尊严和锐气,选择最务实、最有效的防御策略,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许多之前对廉颇有所怀疑的观众,此刻都对其充满了敬佩。
“不过……如此浩大的工程,赵国的国力消耗也必定极为惊人吧?”也有人注意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画面最后,廉颇站在最高的堡垒之上,白发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眺望着西方,那里,秦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隐约可见。
他的眼神锐利而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血与火。
这条他亲手构筑的防线,将是他为赵国争取生机的最大依仗。
他准备好了,用他一生的经验和智慧,来抵挡那头即将噬人的西陲虎狼!